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巴泰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属,于1955年首次从马来西亚的库蚊中分离得到。该病毒广泛分布于亚洲与欧洲,主要经库蚊与按蚊传播,许多脊椎动物、啮齿类动物以及鸟类可为其寄生宿主。该病毒主要感染哺乳动物与人类,可引起发热、病毒性脑炎甚至死亡。我国于1998年首次从云南按蚊中分离到1株巴泰病毒。Liu等报道于2012年从内蒙古牛体内分离到另1株巴泰病毒。2014年4月,我们从浙江某鸭场送检的成年番鸭中分离得到1株巴泰病毒,并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基因组结构进行了鉴定。材料与方法采集组织样本排除细菌感染后,将感染鸭肝脏、脾脏及脑组织研磨制成20%悬液,过滤除菌后接种9日龄鸭胚,收集感染胚尿囊液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BHK-21与Vero细胞观察记录细胞病变。对分离的病毒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以及PCR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定。确定为巴泰病毒后,根据文献报道的3株巴泰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同时采取5’与3’race技术扩增出该病毒的全长序列,利用DNASTAR、MEGA5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与讨论病料接种后并未致死鸭胚,收集的尿囊液接种BHK-21与Vero细胞后均于24h左右开始出现相似的细胞病变,感染细胞固缩变圆并逐渐脱落;但接种C6/36细胞后约36h才开始出现病变。而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病变则比较轻微,感染细胞不出现明显的脱落。细胞培养繁殖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病毒感染上述四种细胞系后均于24-36h达到繁殖最高峰,其在BHK-21与Vero细胞上的滴度最高,可达107pfu/mL,C6/36细胞次之,鸭胚成纤维细胞最低。感染后48h的细胞超薄切片于透射电镜下观察,于胞浆内可见60-70nm直径的有囊膜病毒粒子。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基因组全长12253个核苷酸,由S、M、L三个片段组成。S片段长946nt,5’非编码区长176nt(病毒RNA方向),编码区含两个可读框,分别编码含233个氨基酸的核衣壳蛋白N与101个氨基酸的非结构蛋白NS,3’非编码区长68nt。M片段长4437nt,5’和3’非编码区长分别为91nt和41 nt,可读框编码1434个氨基酸的多聚前体蛋白。L片段长6870nt,5’和3’非编码区长分别为108nt和48nt,可读框编码含2237个氨基酸的RNA聚合酶。在S、M和L片段5’端与3’端各存在15~17nt的保守序列,并呈反向互补,有助于病毒的三个片段各自形成环状结构。核苷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的S片段和L片段均与中国内蒙NM/12株亲缘关系最近,分离株的M片段与Chittoor/IG-20217株(印度,1957)和巴泰病毒原型株MM2222(马来西亚,1955)属同一进化树分支,但与NM/12株亲缘关系相对略远。氨基酸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的M段与L段均与NM/12株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同时发现在氨基酸水平上亚洲地区的巴泰分离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从商品鸭中分离到一株鸭源巴泰病毒,全基因组系列分析表明该毒株与我国内蒙古牛源毒株亲缘关系最近。证明我国西南、西北和华东地区均有巴泰病毒分布,其致病性及流行病学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