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华北地区84 个气象台站近50 年(1961-2009 年)的资料,计算了华北地区极端气温和降水指数,并对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规律进行详尽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极端气温(最高、最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高于极端高温。气候突变之后,华北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相对较高,冷夜指数的减少趋势明显减弱,暖夜指数上升的趋势增强。从空间变化的情况来看,极端暖事件(极端高温、暖日指数)
【机 构】
:
北京市气候中心,北京 100089 辽宁省气象局,沈阳 110015
【出 处】
: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华北地区84 个气象台站近50 年(1961-2009 年)的资料,计算了华北地区极端气温和降水指数,并对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规律进行详尽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极端气温(最高、最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高于极端高温。气候突变之后,华北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相对较高,冷夜指数的减少趋势明显减弱,暖夜指数上升的趋势增强。从空间变化的情况来看,极端暖事件(极端高温、暖日指数)的大值区位于内蒙西部和山西大部分地区。极端冷事件(最低气温、冷夜指数)上升趋势最显著的地区为京津冀及山西东北部地区。华北地区极端降水量、降水次数和降水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气候突变之后极端降水次数、极端降水强度的减少趋势更加显著。华北地区冬季暴雪量、降雪次数和降雪强度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空间变化上华北地区极端降水量,大致呈西北-东南向,其中在华北南部(河北、山西)等地极端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在北京、天津地区存在减少的大值中心。极端降水次数由东向西呈逐渐增加趋势,上升趋势最显著的地区是山西中部。华北地区日最大降水量上升的高值中心位于内蒙西部和山西北部,而下降的高值中心位于河北的南部。华北地区极端最低气温50 和100 年一遇分别为45、46℃。华北地区极端最高气温50 和100 年一遇的极大值分别为56、65℃。华北地区日最大降水量50 和100 年一遇极值分别为305mm 和 383mm。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资料、自动气象站降雨量以及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对2010 年5 月31 日-6 月1 日发生在广西的一次切变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东部的高空切变底部诱发低层低涡,从桂西北向东南方向进入广西;低涡东部切变线北侧为华北高压,使得中低层在江南北部到华南东部维持偏东气流,江淮气旋难以发展,低层的辐合区维持在105°E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卫星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19~20日广西 一次大范围暴雨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 明,此次过程发生在500hPa副热带高压强盛、西脊点偏西的背景下,广西北湿南干,850hPa低涡西侧的切 变线南压影响广西时,水汽在广西北部强烈辐合,MCC由断裂的锋面云带在广西北部强烈发展形成。副热
2010 年5 月31 日夜间到6 月1 日超级强降水多单体风暴在广西的中部造成对流性强暴雨,局部地区1 小时雨量达到了98mm,最强24 小时累计雨量达到503.9mm。分析表明超级强降水多单体风暴产生于低空急流的暖湿气流中,为发展于西南暖湿气流中的右移行风暴。 500hPa 涡度分析表明:暴雨发生时都安到来宾都处于正涡度带内,涡度中心有两个,一个位于来宾附近,中心值达到1×10-5s-1,01
本文利用广西具有气候代表性的32 个站点1961~2007 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2004 年广西春旱的特点,并用NCEP 再分析资料、NOAA 海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74 项环流特征量资料等,采用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分析等方法,从大气环流季节尺度和季内尺度两方面入手,对2004 年广西春旱的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04 年春季的气候特点是旱涝交替明显,虽然总降水量与历年同
2010年1月2日到3日北京遭59年来同期最大暴雪袭击,为了研究此次天气的特点,以便于对以后此类天气做出更好的预报。本文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加密站小时降水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该次天气过程出现的暴雪,雪后强降温和大风等特征,做了多方面的分析。通过分析表明本次过程为高空槽配合贝加尔湖强冷空气南压,与北上的南方暖湿空气共同配合作用形成。通过水汽条件、动力因素等多方面物理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
利用黔东南地区1980-2010年1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各气象要素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线性倾向估计系数方法分析变化趋势、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数理模型确定气温变化对蒸发量的影响程度等。结果表明:近30a来黔东南气温与蒸发皿蒸发量关系是最为密切, 与蒸发皿蒸发量的发展趋势最为接近,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较大;气温与蒸发皿蒸发量年代际峰值变化基本一致,但气温增温趋
综合利用T213(0.5625o×0.5625o)资料和近年来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包括地面区域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分钟降水资料、FY —2C 卫星、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7 年8 月8 日陕西关中短历时强暴雨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天气学分析表明:对流层中层青藏高原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的高压坝在陕西中部断裂对暴雨的形成至关重要,它与低层东西向切变线和高层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发散场的相互配合
降水概况与特点 2008 年10 月12-14 日,受热带低压与冷空气共同影响,海南全岛持续普降暴雨,11 日20 时至15 日20 时过程累计降雨量,海南西部为100-200 毫米,中东部地区为300-600 毫米,海南东部尤其是东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达500-640 毫米(图1a)。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12-14 日。文昌、澄迈两市县降雨量突破三十年同期最高纪录,海口也是自1951 年以来,第一次
冬季暴雪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灾害性天气现象,由于出现几率小,它的分析预报难度较大。2010 年1 月2-3 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内蒙、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等地先后出现大范围强降雪。3 日北京平均降水量10.6mm,最大降水量27.3mm,最大积雪深度达37.5cm。此次暴雪过程持续时间、覆盖范围、降水量、积雪厚度均为历史同期少见。本文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北京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和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MTSAT卫星红外亮温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AIRS卫星大气温湿资料、MODIS卫星 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和ECMWF模式预报的地面风、压、温、湿资料,对2010年8月7-8日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引发特大泥石流灾 害的强降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地表强烈增温与高空槽后冷空气平流作用,8 月7日午后舟曲及其上游(西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