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 :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北京市顺义地区冬小麦进行大田微喷带灌溉试验,试验设置了3个灌水量(135、157.5和180mm),每个灌水量下设3个不同施氮量(150、225和300kg/hm2),共9组试验处理.通过对自播种后至成熟期冬小麦耗水量及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耗水规律及不同水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得出试验结果:(1)各处理日均耗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呈双峰曲线趋势,且灌水量多少对耗水量有显著性影响;(2)施氮量相同时,若在生育期各阶段含水率较低将会导致小麦的产量偏低;(3)灌水量相同时,产量随生育期内氮肥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灌水量的增大,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的差异也越明显;且施氮量的不同会导致处理间产量有显著性差异:施氮量150kg/hm2与225、300kg/hm2间有显著性差异,而施氮量225和300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4)综上,推荐北京市冬小麦适宜灌水施氮量分别为180mm以及225kg/hm2.
其他文献
田间毛管布置方式直接影响对作物的供水,本文针对鄯善地区成龄葡萄的毛管布置进行优化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Hydrus-2D软件模拟不同毛管布置方式下的水分入渗特征,分析与葡萄根系分布的耦合程度,对田间毛管布置方式进行优化,提出采用两管流量不对称布设方式:双管不对称布置(沟内与棚架下各一条滴灌带,滴头流量2.2L/h,间距30cm,棚架下铺设滴灌带灌水器采用滴头流量3.3L/h,间距30cm)和
针对山丘果园复杂环境,又需大面积分区控制灌溉并集中管理的需求,研制了低成本、低功耗小型无线灌溉控制设备.设备嵌入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灰色预测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算法,有效解决时滞现象,进行有效的预测作物的需水量,达到对系统的精确灌溉控制,同时硬件选用低功耗微控制器与双稳态电磁阀,避免信道拥塞,无线传输采用GPRS长距离和NRF2401的短距离相结合的通信方式,系统可准时开启电磁阀.运行测试:该系统与
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对全自动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清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同物理试验结果进行定量对比,发现两者吻合较好,由此说明数值计算结果是可靠和准确的,进而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对全自动鱼雷网式过滤器的结构进行优化.对全自动鱼雷网式过滤器不同出水口位置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速度场和压强场,得出出水口位置位于X=0.65~0.85m处是最合理的.所得结果为全自动鱼雷网式过滤器的生产提供
双向流流道是一种新型流道,流道主要由分水件和挡水件组成,其结构简单且水力性能较好.为了研究流道结构参数对其水力性能的影响,选取5个关键参数作为实验因素.采用均匀实验设计方法,设计8组实验方案制作流道样件,分别在不同水头压力下测得各流道样件出流量,计算其流态指数及流量系数.采用通径分析定性地分析各结构参数对水力性能的影响效应.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流态指数和流量系数与5个结构参数的量化模型,其相
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已经成为制约滴灌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关键瓶颈之一,其解决的好坏程度直接决定了滴灌系统的灌水均匀度、使用寿命及经济效益.为了探索解决或者预防堵塞问题的发生,本文通过对物理堵塞、化学堵塞、生物堵塞三种堵塞的成因、过程及机理进行论述,探究了毛管内壁附生生物膜和灌水器堵塞物质的关系,描述了滴灌系统物理-化学-生物堵塞耦合作用机理,提出了生物因素是造成堵塞的启动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研究毛管
灌水器是滴灌系统最关键的部件,但是由于其流道狭小,极易发生堵塞,且已有研究与工程实践证明引起灌水器堵塞的主要原因是物理堵塞.若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对灌水器内部水流流动机理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其次要针对解决物理堵塞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因此,本文从应用现代流动显示技术和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两方面对堵塞发生机理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从灌水器流道适宜结构参数选择、灌水器流道边界优化、沉淀、过滤设施配制及优化选
研究了不同水分、滴灌带埋深情况下,河套灌区乌兰布和灌域紫花苜蓿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滴灌带埋深、灌水量对株高及干物质影响差异显著顺序为:第三茬>第二茬>第一茬;滴灌带埋深、灌水量对紫花苜蓿粗纤维累积变化影响不显著,对返青期粗脂肪累积变化影响较大,分枝期的灰分含量与埋设深度和灌水量均呈正相关,滴灌带埋深10cm、灌水量337mm下利于植株氮含量后期的累积;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个重要指标可知滴灌带埋
本文对阿勒泰地区紫花苜蓿浅埋式滴灌灌溉制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浅埋式滴灌条件下苜蓿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节水增效优势明显,但灌水量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苜蓿的高产,浅埋式滴灌条件下最优灌溉制度为第一茬灌溉定额在1650m3/hm2~1800m3/hm2之间,第二茬灌溉定额在1650m3/hm2~1875m3/hm2之间.浅埋式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每一茬灌6次水.全年灌水12次为宜.
土壤酶活性和硝态氮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分析夏玉米播种前和生育末期不同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和硝态氮含量的分布情况,研究地下滴灌条件下滴灌带埋深对土壤酶活性和硝态氮分布的影响.结果指出:地表和地下滴灌均能够提高0-40cm深度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0-20cm尤为明显.在夏玉米生育末期地表滴灌(埋深0cm)10-30cm土层碱性磷酸酶和10-40cm土层
基于田间试验,设置了地表滴灌、膜下滴灌、浅埋滴灌等3种滴灌试验处理,定量分析了不同滴灌模式下田间水热环境、作物耗水量及产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地表滴灌基础上,结合覆膜和浅埋措施,能有效降低作物垄间的棵间蒸发量,相比其它2种滴灌模式,浅埋滴灌在节水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覆膜和滴灌带浅埋措施明显延迟气温对地温的影响作用,提高了土壤积温,相比膜下滴灌,浅埋滴灌有效降低了滴灌带附近温度,同比平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