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双重分类法,将山西省的沙棘分为7大自然类型,即黄果型、红果型、圆果型、扁果型、大果型、小果型和一般型.又依产果量、果密度、果柄长、刺长4个重要经济指标,用Q聚类法划分亚类,共划分28个亚类.运用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相结合的方法划分类型,既易野外识别又可表明其经济利用价值和品种改良的前景,也能反映进化上的特点与遗传方面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又简便易行.
【机 构】
: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2
【出 处】
:
ISA-2018第八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双重分类法,将山西省的沙棘分为7大自然类型,即黄果型、红果型、圆果型、扁果型、大果型、小果型和一般型.又依产果量、果密度、果柄长、刺长4个重要经济指标,用Q聚类法划分亚类,共划分28个亚类.运用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相结合的方法划分类型,既易野外识别又可表明其经济利用价值和品种改良的前景,也能反映进化上的特点与遗传方面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又简便易行.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老山林场和凉水林场的人工林红松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理论,从非线性角度出发,对红松木材碳素储存量进行分形分析,研究其规律性变化,旨在明确不同地理位置间木材碳素储存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老山林场和凉水林场红松木材碳素储存量的径向变异趋势相近;凉水林场的碳素储存能力高于老山林场;凉水林场红松幼龄材和成熟材碳素储存量的分形维数平均值明显高于老山林场,其碳素储存量的梯度分布较老山林场更
以冰片二烯和CO为原料,在乙酸钯/2,2-联吡啶/Cu(OTf)2/硝基苯/甲苯/甲醇催化体系作用下合成了冰片二烯/CO聚酮,并利用热重分析法(TGA)对冰片二烯/CO聚酮的热分解特性进行了探讨,采用Kissinger、Flynn-Wall-Ozawa(FWO)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三种不同的热分析方法对其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issinger法计算得到
本文研究了小桐子油厌氧发酵产沼气及发酵前后物料热解特性试验,以云南地区小桐子为原料,压榨提取小桐子油在40±1℃下厌氧发酵产沼气.试验结果表明小桐子厌氧发酵周期较短为33天.发酵完成后,发酵料液中TS、VS含量均增加,小桐子油的产气潜力为144.02ml·g-1,发酵前后泥油热解特性分析验证了小桐子油中长链脂肪酸被分解为小分子脂肪酸.
蒙古沙棘为蒙古本土野生植物.对蒙古达斡尔地区和肯特山西部沙漠、半沙漠(年降水量100~150mm,准噶尔戈壁和大湖区低地、布尔干、扎瓦罕、科布多、特斯河地区)和森林草原(年降水量300~400mm,色楞格河、鄂尔浑河)的不同自然区的沙棘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科布多、布克穆伦、乌布苏省的特斯县和扎瓦罕省的杜普林县等地的成熟花粉、果实、种子为研究材料,上述材料均采自野生种群.
尽管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沙棘具有重要的医药和生态学价值,但全球关于沙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栽培种和自然资源的收集及生化分析.近期人们开始致力于转录组数据和基因资源的挖掘,为沙棘遗传育种提供可开发的资源.研究室已开展多项沙棘的分子生物学数据建立与挖掘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筛选EST序列、从头组装转录组和微卫星标记文库,开发沙棘微卫星标记,对DNA和RNA分离纯化、微卫星富集基因组文库的构
对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及杂交子代的果实发育动态进行测定,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果实发育横切面解剖结构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三种果实百果重增长均呈单S形;中国沙棘果实纵、横径的变化为双S形,俄罗斯沙棘及杂交子代的果实纵、横径变化为单S形;果形系数(L/D)均为倒S形.三者果实结构发育规律相似,但果实发育速度:俄罗斯沙棘>杂交子代>中国沙棘.萼筒发育中国沙棘呈双S形趋势,俄罗斯沙棘及杂交子代呈单S形
本文对2013年引进的俄罗斯第三代大果沙棘19个无性系及国内杂交4个无性系,在祁连山南麓的青海省大通县第2年的营养生长节律进行对比观测.在本区域内,从无性系生长节律看,树高生长速生期为6月1日至9月1日,地径速生期为7月1日至10月1日,冠幅速生期为7月1日至10月1日.树高生长速生期提前地径速生期和冠幅速生期早30天.4个杂交无性系(对照)在各生长量指标上明显优于俄罗斯大果沙棘19个无性系.引进
对引自俄罗斯的21种大果沙棘的十粒鲜果重进行了年度观测对比.引进品种栽植第2年部分品种就已挂果,第3年全部挂果,第4年进入盛果期.所有引进大果沙棘品种,果实膨大期主要位于6-8月这3个月.引进品种中,果实最小的“201310”十粒鲜果重为3.51g(折合百果重为35.1g),而最实最大的“201309”十粒鲜果重为7.63g(折合百果重为76.3g),“201309”为“201310”果实重的2.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砒砂岩区8年生不同立地条件人工沙棘林的根系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沙棘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60cm的土层中,其中在0~20cm的土层中,根系的数量和生物量最大.生长在沟底和阴坡的沙棘根系的生物量和数量最大,半阳坡最小.
沙棘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对于适地适树引种、种植沙棘,特别是对沙棘育种的亲本选择和子代选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杂交沙棘的最大光合速率、日均光合速率、最大蒸腾速率、日均蒸腾速率均明显大于父本中国沙棘.杂交沙棘个体间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峰值及“午休”出现的时间与父本和母本差异明显.沙棘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