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来自认知发展、比较认知、跨文化认知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证据都表明人和动物共有一种对物体或事件数量的近似的、有噪音的,非言语的表征方式,Halberda 和Feigenson 将这种表征系统称为近似数字系统(Aapproximate NumberSystem,ANS),点数比较任务下的正确率及计算得到的韦伯系数常用来作为个体近似数字系统敏锐度的指标。多项研究发现,近似数字系统敏锐度与数学能力显著正相关
【机 构】
: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杭州,3100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认知发展、比较认知、跨文化认知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证据都表明人和动物共有一种对物体或事件数量的近似的、有噪音的,非言语的表征方式,Halberda 和Feigenson 将这种表征系统称为近似数字系统(Aapproximate NumberSystem,ANS),点数比较任务下的正确率及计算得到的韦伯系数常用来作为个体近似数字系统敏锐度的指标。多项研究发现,近似数字系统敏锐度与数学能力显著正相关。近来,有研究者将广泛运用于婴儿及认知神经科学的检测范式修改为点数异同判断任务运用于成人近似数字系统敏锐度的测量,并认为此任务测得的近似数字系统敏锐度更为纯净,并且便于各年龄段结果的比较,而该范式在学前儿童中并未采用过,其适用性及测得的近似数字系统敏锐度与数学能力的关系并不清楚。
其他文献
跨期选择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的各种判断和选择。简单来说,即对不同时点的结果(t1,v1 和t2,v2)的选择。在金钱奖赏的跨期选择中,个体总表现得不够耐心:偏向于获得即时的小奖赏而不愿等待获得延迟的大奖赏——延迟折扣。然而,有研究指出,情景预期可以通过不同的情绪效价影响跨期选择。大量研究表明情绪与人类决策息息相关,即便是偶尔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情绪都可能会影响个体
通过系列实验研究,结合认知和非认知因素,从意识与无意识两个视角,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以道德双加工模型及道德动机知觉模型为理论依据,本研究探讨道德情绪对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针对道德直觉来分析无意识因素在道德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实验采用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来测量被试的道德直觉水平,通过中介分析程序探究了道德直觉、道德情绪与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预实验对实验材
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以及提高其公民意识。但是大多数研究聚焦于服务学习的影响结果,少有研究深入探讨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变化轨迹。本研究探讨了学生在服务学习中的投入特点及其教师支持在学生服务学习投入中的作用。研究一选取选修学习心理学课程的82 名大学生,采用准实验设计进行教学干预实验,以考察服务学习中学生的投入特点,尤其是关注学
利用眼动技术,采用2 个3(分值大小:低、中、高)×2(分值位置:低-中-高、高-中-低)的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取中等难度词对为实验材料,在不同分值差异条件下(实验1:1、3、5;实验2:1、5、10),分别考察分值大小和分值位置对学习时间分配和回忆成绩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不同分值差异对学习时间分配和回忆成绩的影响,以探究分值特征对从习惯性反应向基于议程的学习时间分配转换的影响。每屏呈现3 个不
知觉广度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一次注视能够获取的有用信息的范围.本研究以25 名小学四年级学生为被试,使用Eyelink2000 车载眼动仪,采用移动窗口范式探讨电视剧背景声音对小学生中文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实验采用5(窗口大小:L1R1、L2R2、L3R3、L4R4、整行)×2(背景声音:电视剧语音、无声条件)的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材料为经过30 名小学生评定难度和通顺性后选定的130
在创新能力日益受到全世界各行各业极度重视的大社会背景下,在社会创造性与人的社会适应密切相关,却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小背景下,本研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应用于青少年社会创造性的研究,以期为社会创造性的研究稍尽绵薄之力。本研究从湖北省武汉市四所中学选取391 名青少年,采用同伴评价法、问卷调查法、开放式情境问卷法,探讨青少年社会创造性的发展特点、社会信息加工的发展特点、以及不同水平
外化类精神疾病和抑郁间存在大于几率水平的共发现象。有研究者(Overbeek,Vollebergh,Meeus,Engels,& Luijpers,2001)将二者的共发现象解释为一种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另一种问题的发生,即将外化问题和抑郁的共发现象视为二者在一段时间之内相互影响的结果。外化问题和抑郁间可存在四种不同的纵向关联模式:失败模型(外化问题导致抑郁)、发泄模型(抑郁导致外化问题)、双向影响模
不公平厌恶即人们从自我角度出发抵抗不公平的结果,有时甚至会放弃一些物质收益来维持更多的公平结果。近来的研究发现2 种类型的不公平厌恶:有利不公平和不利不公平的发展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故研究一旨在探讨我国儿童2 种类型的不公平厌恶的的发展特点。研究一,169 名4-8 岁儿童完成改编后的独裁者游戏,结果发现,我国4-8 岁儿童不公平厌恶的发展情况与国外不尽不同,在有利不公平的发展上与国外发展类似,4
为探究儿童在不同利益对比和与己利益无关情境中的公平表现,研究呈现了四种决策情境,分别为自我任务的劣势博弈(2/2,0/4)和(2/2,1/3)、自我任务的优势博弈(2/2,4/0)和(2/2,3/1)、自我任务的冲突博弈(0/4,4/0)和(1/3,3/1)以及第三方任务的(2/2,0/4)和(2/2,1/3)博弈。被试为4 岁、6 岁、8 岁、10 岁儿童各30 名。自我任务中,儿童需要为自己与
对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区分判断是道德判断的一种基本能力,认知与情绪在道德判断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关注认知和情绪在道德和习俗区分判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不同情境类型任务,通过ERP 技术系统考察大学生对道德违规行为、习俗违规行为和厌恶行为进行判断的加工过程.行为数据的结果发现,被试判断习俗违规行为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对道德违规行为和厌恶行为的判断,而反应时显著高于道德违规行为和厌恶行为;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