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龙门站中小洪水最大含沙量预报研究

来源 :第八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满足黄河小北干流放淤对含沙量预报的要求,选用中游龙门站1990-2003年洪峰流量在500~5000m3/s的中小洪水108场,以吴堡含沙量、输入站合成含沙量、Qαm龙ρβ吴和Qαm龙ρβ合为自变量,区分洪水不同来源,建立并优选出小北干流放淤龙门站洪水最大含沙量预报方案.方案对2004-2006年的10次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均进行了试预报,为放淤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建南气田储量升级工作的需要,中石化江汉分公司在石柱复向斜建南气田构造南高点部署了一批水平井,提高了致密碳酸盐岩气田的采收速度。在中国石化科技部、工程部与江汉石油管理局科技处、勘探处及开发处的大力支持与资助下,江汉测录井公司组织开展了《碳酸盐岩气层录井综合解释评价方法研究》、《碳酸盐岩弱气显示录井识别与定量评价技术》项目,在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气水层解释和气层初始产能预测研究方面取得了部分新
为了验证随钻钻柱振动声波录井技术(DVL,Drillstring Vibro-acoustic Logging)在深井和水平井中岩性识别方面的应用效果,2011年4-6月期间,在塔里木油田塔北和塔中地区对该项技术进行了多口深井和水平井的测试,其中对直井段录井深度达6721 m,大斜度水平并测试井深达7017m,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试验证明,该项技术不但可以在超深井和水平井
钻具振动录井是综合录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括介绍了钻具振动产生的原因、机理及其录井意义,详细说明了钻具振动分析系统通过对扭矩、转盘转速、大钩负荷和立管压力等测量信号的实时采集分析,得到振动频次、振动指数等参数,进而对工程、地质异常做出预测,从而减少工程事故、及时判断地下岩性和地层.文章重点介绍了长城钻探录井公司使用LEAPPacemaker综合录井仪,在苏丹6区应用钻具振动录井技术在工程异常、地
鉴于油质中姥鲛烷、植烷(Pr、Ph)结构组分稳定,于油水混相中不宜氧化的特征,在饱和烃气相色谱录井应用中利用Pr、Ph质量百分数、图形以及其他特征,结合常规录井方法,研究储层中不同流体的表征规律,为录井油气层解释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法.目前,该方法已在多口井得到运用,效果良好.近年来,江汉油田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评价区块越来越受微幅度构造、断层、岩性等因素的影响,油水分布更加复杂,仅靠测井资
国内综合录井仪种类繁多,规格不统一,给操作人员带来了使用困难、运行维护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录井技术、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进步.为此,围绕综合录井仪数据采集、气体检测和录井软件等部分开展研究,开发了数据采集、数据输出等通用接口,并在多种综合录井仪上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综合录井仪通用接口实现了自主研制的硬件及其他通用性硬件与国外进口综合录井仪软件的技术配套,并在生产实际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
本文从地质导向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地质导向的现状,提出录井综合导向的定义.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将录井技术、储层建模技术、信息技术与水平井导向相融合,研发了水平井录井综合导向技术,形成了录井综合导向技术服务体系,解决了水平井着陆及水平段导向跟踪两个关键问题,并将这一成果进行现场推广应用,实现产业化.录井综合导向技术,就是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目标油藏及储层进行精细化描述,建立导向模型,结合现场随钻(
碳酸盐岩潜山是华北油田冀中地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其特点是储集类型复杂、非均质性强.碳酸盐岩储层快速识别与评价是录井行业的一大难题,本文在总结完善前人储层识别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录井所获得的钻井参数,建立了功指数比值储层识别、评价方法,实现了碳酸盐岩储层快速识别与评价,在华北油田45口潜山井中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功指数是识别与评价缝洞型储层的有效方法,适合于碳酸盐岩地层、三牙轮钻头条
本文利用ATP/EMTP软件,建立了雷击杆塔和输电线路的模型,仿真研究了雷击杆塔和雷击导线后,避雷线至杆塔支路的电流分布和三相绝缘子串上流过的电流情况,总结出了判断线路雷击类型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一座117层塔楼、高597m,、建筑场地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粉土和粉砂。主塔楼桩基选用后压浆超长钻孔灌注桩,为了掌握超长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在该地层的工程特性,共设计了两组(共8根)试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试桩中安装了振弦式钢筋计和分层沉降管以反映桩侧摩阻力和桩身分层沉降状态。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桩侧注浆可以明显提高超长桩的侧摩阻力;采用预压加载可以增强超长桩的弹性,
本文介绍了陆溪口河段水文、泥沙特征,河道地形、地质以及河岸边界条件,根据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分析了陆溪口河段历史和近期河床演变的特点及规律,分析表明:由于陆溪口水道放宽、分汊段过长、过宽,洲滩仍处天然状态,洲滩的演变仍遵循自然演变规律,20世纪90年代,陆溪口河段河床相对稳定,但洲滩、汊道并不稳定.汊道主要是中汊周而复始的变化,汊道的变化对航槽的稳定不利,即容易出现碍航的现象.2004年进行了陆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