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舌体与舌根缺损后对吞咽功能的影响的程度,并试图通过VFSS的检测和评价,探讨舌缺损吞咽功能恢复的修复重建方式。方法:采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研究法(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对健康志愿者9例(对照组),舌体缺损修复重建后患者8例(舌体组),舌根缺损修复重建后患者10例(舌根组)的吞咽过程进行动态记录,并对图像数据进行存储、导出从而为后期分析和评价提供可能。通过VFSS对三组实验对象的吞咽困难的表现(呛咳或误吸)、吞咽粘稠食物能力的改变、口腔与咽腔的残余量的改变、口腔和咽腔通过时间的改变以及误吸和呛咳的发生概率的变化等一系列数据,采用SASS1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方差齐性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从而得出三组吞咽功能改变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结果:1.三组呛咳发生率分别是0%,0%和60%。舌体缺损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发生呛咳和误吸的风险,而舌根缺损会明显增大术后发生呛咳和误吸的风险。2.三组对勺粘稠食物吞咽量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9.33±0.50ml,6.25±2.12ml,0.70±1.16ml;舌体与舌根缺损部位的不同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对勺粘稠食物的吞咽能力,对照组对勺粘稠食物吞咽能力>舌体组对勺粘稠食物的吞咽能力>舌根组对勺粘稠食物的吞咽能力。3.三组单次吞咽量(均数±标准差分别为9.33±0.50ml,6.25±2.12ml,0.70±1.16ml)对照组>舌体组>舌根组;而单次吞咽时间(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50±0.22s,1.33±0.25s,1.45±0.38s)三组无统计学差异,故吞咽效率上对照组>舌体组>舌根组。4.修复重建方式的选择应视缺损的部位和缺损的体积大小而定,对于缺损小于或等于T2的舌体缺损以薄层皮瓣修复为主,此类修复能很好的恢复舌体外形,协调舌部运动,从而最终不同程度地恢复吞咽功能;对于舌根部肿瘤大于T2的缺损建议选取肌皮瓣或组织量大的皮瓣,此类修复能提供足够的组织量,修复重建后能更好完成腭咽闭合。结论:1.舌缺损修复重建后吞咽效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舌根组缺损修复重建术后吞咽效率下降大于舌体组。2.修复重建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缺损部位和缺损的体积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