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种系发生学和组别分析学研究突触核蛋白超家族和亚家族进化史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α-突触核蛋白家族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基团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对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和pfam蛋白质数据库中α,β以及γ突触核蛋白序列的搜索,得到73个物种252条完整突触核蛋白多肽链序列.先后对其进行种系发生学分析;多序列比对;绘制进化树:保守序列分析以及差异性分析.
其他文献
目的:本实验观察LiCl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致PD小鼠模型CaBP表达及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S)组、MPTP组、LiCl组,采用腹腔注射MPTP制备模型,免疫组化与免疫印迹技术观察中脑黑质CB表达的变化,以自主活动、滚轴、游泳实验对各组行神经行为学评分.
会议
目的:使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PTP)腹腔注射诱导C57/BL野生小鼠制作帕金森病模型,观察其行为学及组织学变化.方法:按照25mg/kg的规格对C57/BL小鼠腹腔注射MPTP,每3.5天一次,连续10次完成造模.在观察小鼠一般行为改变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变化.
会议
目的:探索a-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rs3822086位点多态性、单胺氧化酶B (MAOB)基因内含子13 G/A多态性的独立及联合作用对新疆地区帕金森病(PD)遗传易感性的影响.
会议
目的:通过对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特点、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了解,提高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我院近3年的2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50-60岁后缓慢起病,表现为姿势不稳、帕金森综合征、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假性球麻痹和痴呆等症状.
会议
目的:本文将目前中医药治疗PD的相关研究做一系统分析,旨在为PD神经保护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方法:制定相关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我们搜索了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临床研究.纳入标准:研究种类包括发表在中文或英文杂志上的临床研究,时间≥12周;诊断标准是符合英国脑库或中国国家诊断标准(1984年或2006年版诊断标准);治疗措施包括中药、草药、针灸、艾灸、太极拳
会议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6周龄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MPTP模型组(14只)、MPTP+100mg/kg水飞蓟宾组(14只)及MPTP+200mg/kg水飞蓟宾组(12只).
会议
目的:观察长期慢性甲氰菊酯(Fen)暴露及Fen黑质立体定向注射对SD大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腹腔注射Fen 2月及单次黑质区立体定向注射Fen动物模型.选择全身给药组末次给药后次日及末次给药后2月、立体定向注射为单次注射后2月为实验终止时间.
会议
目的:调查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中感觉诡计现象的人口特征学,探讨该现象与大脑皮层辅助运动区(SMA)感觉运动整合功能的相关性,发掘该现象对CD的潜在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06~ 2013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门诊首次就诊的原发性CD患者,共75例,其中女性52例,发病年龄19~72岁,平均42.45±13.09岁:就诊时平均44.08±13.06岁.
会议
目的:探索线粒体DNA点突变与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诊断为锰中毒性帕金森综合征的28例患者及30例锰接触未发病工人和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和基因测序方法分析三组样本mtDNA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基因Ⅰ、Ⅱ和Ⅲ 3个亚基基因突变的情况,并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突变位点以及突变率.
会议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人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以及睡眠脑电图特点.方法:选择49例帕金森病(PD)病人及39例健康人群进行睡眠脑电检查,对其脑电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PD组慢波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其Ⅲ、Ⅳ期睡眠出现率明显降低(P<0.01),平均片断睡眠时间低于正常组(P<0.05);与非认知障碍PD组相比,PD合并认知障碍组存在较高的慢波发生率(P<0.01),Ⅲ、Ⅳ期睡眠出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