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10年7月1-2日高温分析

来源 :第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分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天气图,对上海市奉贤区2010年7月1~2日出现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式、垂直运动、大气层结稳定度、暖(高温)平流进行分析,指出奉贤出现高温的大系统背景为副热带高压,局地影响条件为西南风及其上风方大面积的暖(高温)平流不断向上海南部输送,同时给出了当地预报高温的具体分析思路。对此次高温天气过程的研究,有助于基层台站预报员对局地高温的认识,为高温的提前预报和早期预警提供服务。
其他文献
根据上海市奉贤区2009/2010年冬季气温、降水、日照、灾害性和极端天气事件等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天气气候特点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发现今年冬季偏长(入冬早、冬季结束晚)、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灾害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与天气环流异常有关,也与海温异常、厄尔尼诺事件以及黑潮区和赤道印度洋海温偏高吻合。分析结果可以提高基层气象台站预报和服务人员对此种冬季天气气候特征的认识。
利用干旱综合指数定义了浙西南的干早多发年和少发年,通过干旱多发年、少发年与其前期及同期的环流特征量的相关分析,可以为浙西南地区的干旱预报提供一定的预测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干早多发年和少发年中两太平洋副高、极涡、西藏高原指数、南方涛动指数、太阳黑子等环流特征量有明显的差别。其中干旱多发年的前期及同期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明显偏强,面积明显偏大,西仲脊点明显偏西;极涡强度偏弱极涡面积偏小;太阳黑予数为正距平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气象卫星探测资料、自动气象站监测网资料对浙中南沿海2010年7月24~26日的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低空SE风急流的超地转特性引发重力惯性波,沿海的13中尺度雨团的发生发展和SE风急流中的超地转风密切相关,超地转风偏差引发的重力波及沿海的地形条件可能是特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低空急流还有利于低层充沛的水汽输送、低层强辐合和涡度平流;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
2009年6月26日,浙江出现全省范围的雷暴天气,此次过程中出现的地闪频数是自2006年闪电定位系统建立以来出现最多的一次。本文利用闪电定位的实测资料、加密雨量站的雨量实况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这一过程的地闪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闪以负地闪为主,负地闪广泛分布于雷电回波介于25-55dBZ的区域内,而正闪多出现在25-35dBZ中;地闪多出现在回波发展和前进的一侧,且密集分布在回波的
本文基于自动站资料,NCEP/NCAR 0.5°×0.5°再分析格点资料,业务台风路径数据以及Micaps资料,分析了0908号台风莫拉克在我省产生强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莫拉克台风在浙江产生的强降水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即在时间上莫拉克台风降水可分为三个明显的时段;在空间分布上,台风降水与山脉地形梯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ITCZ处于较高纬度,莫拉克台风处于
在非地转Q矢量的基础上,考虑大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引入非地转湿Q矢量(Q*)的概念,并应用这一理论对1999年6月23日至24日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Q*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Q*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从而说明Q*对暴雨天气系统的诊断和预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其散度负值区可以作为预报降水落区的
本文运用中尺度η坐标暴雨模式,采用常规报文资料作为初始场,对2003年7月8日-10日的一次江淮地区暴雨过程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模式对降水场模拟结果同实况基本相似,模式对暴雨的位置、强度、中心都有较好的预报,TS评分较高;对水汽通量及其散度、涡度、散度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得出暴雨产生前物理量分布的基奉特征,对暴雨的预报有明显指示意义。
2009年7月30日12-17时,上海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暴雨过程,其中上海中心城区、松江、青浦、闵行等地下了大暴雨,致使道路严重积水,民居、工厂、地下设施进水,造成了较严重的灾害。利用常规和加密观测、卫星、雷达资料及华东区域中尺度同化资料分析这次大暴雨过程发现:本次大暴雨过程是西风槽和南海季风爆发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高空层结不稳定是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a-中尺度对流系统中强烈发展的r-中尺度对流体与
本文针对2009年11月9日发生在浙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宁波市气象台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卫星云图较好的反映了强对流云团是在特定天气背景下原地发展加强而成;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产品较好地反映高空风场和水汽输送情况,雷达回波形状和径向速度特征变化揭示了强对流天气发展消散规律。
2010年早春浙江出现了历史罕见连阴雨天气,具有降水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过程总雨量创历史最高记录等特点。本文通过客观分析资料对连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和热力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同期对比,结果表明;(1)乌拉尔山地区长波脊脊前偏北气流为连阴雨产生提供了冷空气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有利于在其西北侧建立持久稳定的水汽通道。(2)高空西风急流出现分支,浙江位于北支急流轴南侧的高空辐散区,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