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年会的行程安排十分紧凑,去“我在”书店璞丽中心店,听子善老师讲“徐志摩和他的朋友们”。这个话题真把民国时期的文人都串进来了,子善老师把那个时代的名人关系和轶事盘点得简直是毫无遗漏。这样的文学研究得看多少书下多少功夫呀,作者听得津津有味,佩服之余,想到如何学习这份研究精神,用到自己的工作上去,路漫漫其修远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会的行程安排十分紧凑,去“我在”书店璞丽中心店,听子善老师讲“徐志摩和他的朋友们”。这个话题真把民国时期的文人都串进来了,子善老师把那个时代的名人关系和轶事盘点得简直是毫无遗漏。这样的文学研究得看多少书下多少功夫呀,作者听得津津有味,佩服之余,想到如何学习这份研究精神,用到自己的工作上去,路漫漫其修远兮。
其他文献
通过五年的出版实践,“问津文库”与问津学术讲坛、问津学术年会、《问津》资料以及“问津十景”(问津书院的系列文创产品)一起,形成了强大的“问津”文化品牌,在天津乃至全国的影响日益扩大。二〇一五年,在天津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优秀天津地方文化图书评选中,“问津文库”获得普及类总分第一名。二〇一六年四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知,“问津文库”的“津沽笔记史料丛刊”被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参差》三周岁了.就像生养了宝宝常要邀请亲朋好友,来为孩子喝满月酒一样,天津问津书院掌门人王振良先生热忱地为《参差》的三周岁庆生做准备,并且还约来了文章,要编集成一本《参差纪念文集》出版(最终定名为《问津四雅·参差卷》),同时也是为庆祝问津书院建立五周年.这番好意当然是值得珍视的,我欣然颔首称许之余,决定略尽绵薄,共襄其成.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不是过时的老话,豫版图书,是个好题目,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年底事忙,姑且散记几则,以应国兴兄盛情之约.
其他朋友的赠书先放一放,先说一下李树德先生的《书情脉脉》.这是七十岁的树德先生第一部读书随笔集,小小的一本书,承载着树德先生对书的爱与梦想.在见面之前,就与树德先生有过电子邮件联络,记得他曾将所写关于吴伯箫的大作发给我,征求作者的意见,而作者竞一时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看法,辜负了他的信任.
一九九八年,作者在包头某商厦任职,商业局组织部分百货系统负责人赴豫、鄂考察,第一站即是河南郑州.业务交流不论,有三点至今难忘,颇值一记.前两点与本文主题不符,稍作交代,亦为纪念.“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这个小标题,是央视的一句广告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观众耳熟能详.
参加在郑州举办的第十六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得年会主办方及书友赠书颇多.以下文字为作者在微信朋友圈陆续发送的信息,今辑录出来,也算是集腋成裘.稍做些改动,凑成一章.
第十六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郑州年会)闭幕,一晃已是一百多天了.近日在微信里读到李树德先生二○一八年的“年报”,写作三十余万字、发表九十一篇作品、出版专著一部(近十五万字)、写作电子日记十二万字、参加各类文学和讲学活动十余次,深为李先生的勤奋、丰收而高兴,高兴之余又自感汗颜,太懒了.立马提笔写下《郑州年会得书记》,以应马兄国兴之号召.
与书有关或与人有关的故事.读书民刊数种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早前,也叫过“自办读书报刊讨论会”这样的名称,每届年会,读书民刊编辑带一些报刊供书友取阅,已成惯例.今年比较特别的是,已复刊的《芳草地》带来过刊数种,其中还有一期毛边本特刊;已休刊的《悦读时代》也带来二○一四年第四期毛边本,殊为难得.开会的时候,作者的左手边是阿滢兄,他的左手边是一位初见的美女,给我一册《名堂》,也是复刊号.
二○一八年九月十四日,上午十一点二十四分,从广州南站出发,坐高铁,前往郑州参加第十六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要坐六个多小时,时间有些长,一路看《诸神的礼物:马铃薯的文化史与美味料理》,开眼界了。
民间的魅力其实在读书人心中值得永远评品.二○一八年七月二十五日收到电邮,第十六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九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在郑州举行.在其他地方举办年会,城市名可以随时浮现随时叫出,这次大不同,总要先浮现出河南再是郑州.记录年会免不了琢磨一下为什么有这种奇怪的现象,可能是最初的烙印太深之故.我出生的地方毗邻河南,成长的地方离河南其实也不远,甚至长大成人在外地的时候,偶尔也有人听音认为我说话怎么像是河南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