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菌响应外界pH信号基因的鉴定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htyyu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通过筛选稻瘟菌P131菌株ATMT转化体库和进行遗传共分离分析,获得了340个菌丝生长缓慢共分离突变体。通过TAIL-PCR和BLAST序列比对分析,作者获得了所有这些突变体中T-DNA插入位点旁侧序列信息。分别对其进行了敲除和互补实验,验证稻瘟菌基因MGG_10150.5(即MoPacC)的功能,确定这些基因在稻瘟菌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世界香蕉种植生产大国之一,然而,在全球香蕉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有史以来香蕉枯萎病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目前生物防治在综合控制香蕉枯萎病体系中的作用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开展香蕉枯萎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利用研究,可为香蕉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生防菌.
自马铃薯干腐病罹病薯块上分离得到一株大量产孢的砖红色轮枝菌状真菌.该菌在PSA平板上25℃培养6d,菌落砖红色,菌落边缘菌丝白色,因大量产孢而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环纹,随培养时间延长,菌落颜色逐渐加深变暗,呈锈红色.原始自然基质上的孢梗淡红褐色,主梗色深,小梗色稍淡;孢子球呈红褐色,顶孢子球直径14.94~39.84μm;主梗直立,轮生3~8层侧枝,侧枝可再生1~2次分枝;每层轮枝上可轮生3~6个小梗
应用光镜和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技术,研究了苜蓿假盘菌在苜蓿叶片上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苜蓿假盘侵染苜蓿叶片的侵染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即孢子在叶表的萌发,进入表皮细胞形成菌丝并在其中扩展,菌丝在叶肉细胞中定殖和扩展,初始菌落的形成,子囊盘、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自然弹射接种到苜蓿感病品种叶表上的子囊孢子4h萌发,12h后芽管以直接侵入的方式进入寄主表皮细胞,也可以通过细胞间隙侵入,未观察到由气孔进
本文通过对广西香蕉主产区叶斑病病原真菌抽样调查研究,利用显微镜观察叶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或有性态孢子诊断叶斑病病原,为广西香蕉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从湖北省咸宁市、荆门市、孝感市、随州市等地果园采集桃树流胶病枝条样本100份。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斑,获得近30种真菌分离物,将这些分离物纯化后,在PDA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根据培养性状和孢子形态进行鉴定,分离到的菌株有壳梭孢(Fusicoccum spp.),链格孢(tAlternaria spp.),盘多毛孢(tPestalotia spp.)等种类。致病性测定采用一年生枝条刺伤接种,其中
玉米病害造成的常年损失可达6%~10%,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自21世纪以来,玉米灰斑病已成为云南玉米产区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有效地控制该病害和开展分子育种,本文就云南省灰斑病发生规律研究,抗病性鉴定,抗病遗传分析,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研究,综合防控技术等开展了研究。
本文对大叶黄杨、山茶花、小叶栀子炭疽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形态学观察并对其rRNA基因内转录间区(ITS区)进行了克隆测序,与Genbank中已有的有关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确定分离所得3株病原菌均为胶孢炭疽菌。
反季马铃薯种植面积在云南省增长较快,但晚疫病为害十分严重。对2005^2008年云南省反季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如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mtDNA单倍型进行了研究。云南反季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交配型主要由自育型(SF)组成,A2交配型和A1菌株发生频率较低。晚疫病菌甲霜灵高抗、中抗和敏感菌株共存,抗性菌株比例较高。反季马铃薯晚疫病菌可以克服已知的12个抗性基因,生理小种组成类
本文分别敲除禾谷镰孢菌的β1、β2-微管蛋白基因,并测定各敲除突变体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敲除其中任意一个β-微管蛋白基因的突变体菌株都对多菌灵敏感,但敏感性有差异:与野生菌株相比(EC50=0.56μg/ml),β-微管蛋白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稍有降低(EC50=0.80μg/ml),而β-微管蛋白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显著升高(EC50=0.10μ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