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针对急诊科静点高渗药物时为降低血管损害进行预见性处理。方法:对每一位患者血管渗漏危险性进行评估、提高护士静脉输液穿刺技术、患者给予保护性约束、根据血管组织损伤程度选择热敷、冷敷、封闭疗法、注射特异性解毒剂等方法进行治疗。
【出 处】
:
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对急诊科静点高渗药物时为降低血管损害进行预见性处理。方法:对每一位患者血管渗漏危险性进行评估、提高护士静脉输液穿刺技术、患者给予保护性约束、根据血管组织损伤程度选择热敷、冷敷、封闭疗法、注射特异性解毒剂等方法进行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过敏原检测在反复哮喘儿童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的524 例反复哮喘患儿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年龄层分为三组:婴儿组(0-1 岁)250 例;幼儿组(1-3 岁)150 例;儿童组(>3岁)124 例。
目的:通过静脉输液给药不良事件分析,制定防范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静脉输液治疗。方法:分析某二级甲等医院2009-2014年12例静脉输液给药不良事件的原因。结果:通过加强护士规范教育培训,严格技术操作规范及规范药物的使用与管理等措施,保证输液安全。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中心静脉置管前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中心静脉置管中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中心静脉置管后加强导管的护理,预防穿刺点和导管感染,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和栓塞。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它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得到了患者及医生的认可。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置换在ABO 血型不合肝移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开展的20例ABO血型不合的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双重血浆置换组(10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和对照组(10例肝衰竭患者予内科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等,随访治疗后3个月内病情转归情况并分析影响疗效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12 月使用留置针的老年患者300 例,将5-8 月实施FMEA 模式前的150 例老年留置针患者作为对照组,9-12 月应用FMEA 模式后的150 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成立FMEA团队,分析产生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风险因素,计算风险优先数,确定留置针的失效模式,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比较
目的:针对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中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白血病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护理服务。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4年1-12月与静脉留置针有关的护理风险事件,评估白血病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分析发生护理风险因素,制定具体措施,持续质量改进,培养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医用三通规范使用的作用和效果。方法:2014年4 月胰腺肝胆外科病房成立品管圈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列出备选主题,通过上级政策、迫切性、圈能力的评分确定以“提高护士医用三通规范使用率”为主题,将2014年5 月19 日~5 月30 日期间病房内医用三通规范使用现象总次数作为品管圈改善前期进行病房医用三通规范使用情况现况调查,收集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影响病房医用三通规
目的:探索科室内建立静脉输液治疗小组的意义。方法:明确小组工作目标和成员职责;修订和完善静脉输液实践标准;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理论和技能培训;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及院内静脉输液会诊制度;与医师合作加强输液质量管理;开展静脉治疗相关领域的循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