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pH值与舌象相关性探讨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531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酸是由存在于胃底腺的壁细胞分泌而来,其含量与壁细胞的数量与分泌能力有关。它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胃蛋白酶所需要的环境,而冒蛋白酶的含量代表胃液的消化能力。因而,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pH水平可以间接了解病变时胃液消化能力的改变,进一步探讨它与舌象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了解舌诊内涵,为舌为胃之镜提供客观依据。
其他文献
任何生命现象的表达都有赖于细胞所表现出的各种形式的生物电反应。在细胞内、外液中存在着各种带电的离子如钠(Na+)、钾(K+)、钙(Ca+)、氯(Cl-)等,由于这些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异,细胞外的物理刺激、化学刺激以及细胞内产生的化学信号才得以转变为电反应-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既是大多数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共有的特征表现,又是细胞实现其功能的前提或触发因素。机体中的这些离子成为细胞信息传递和调控的
脾虚证的动物造模及其相关研究多有报道。笔者按复合造模的思路,用对比,主观评估,客观指标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血乳酸值对评估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的“体倦乏力”的意义。
中药发挥效应的形式很多,且因药而异,或拮抗、或补充、抑或整合调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任务之一在于阐明中药发挥效应的方式、途径和靶点。“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是该项目的子课题之一,对丹参、三七的7种配伍比例进行了多效应指标的系统研究,并得到两者配伍的优选比例。同时,在实验中发现,丹参、三七两者的起效时间、作用方式、相关靶点并不一致,体现了中药发挥效
桂枝入药历史悠久,是临床常用中药,经历代医家、学者不断研究与临床实践,使其单味药及复方配伍的理论与应用逐渐完善。笔者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多年,在教学与临证中不断揣摩,加之对照有关本草著作,对桂枝有一些浅陋的认识。
海藻酸盐(Alginate)为褐藻的细胞膜组成成分,是由-D-甘露糖醛酸(M)和-L-葡萄糖醛酸(G)残基通过1,4-糖苷键连接构成的线型多糖类嵌段共聚物。降低pH值或在海藻酸盐的稀水溶液中加入2价或3价金属离子能够形成半透明的亲水凝胶。圆二色谱研究表明,海藻酸盐的胶凝行为与高价离子和G嵌段上相邻葡萄糖醛酸残基间的二聚作用及链间螯合有关。凝胶的特性取决于G、M嵌段的比例及离子交联剂的价态和浓度。C
本研究是在网络上的数据库(DB)中收集进行的。通过DB的检索功能,尽可能收集到较多关于针灸技法的文章,然后把这些文章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筛选分类.筛选后的技法按规定好的项目类别进行整理。在此对于文献中未充分说明的项目,借助其他文献,尽量使原文内容得以复原。本研究为复原文献中所留下的传统针灸技法而进行整理文献调查过程。并且浅谈了在这过程中所认识到的关于技法的分化和针灸技法的交流。
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下,呈高血流速(血管痉挛)或低血流速(供血不足)改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颈源病中心自1997年应用脉冲、磁疗方法,对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本研究结果显示,低频电子脉冲与磁场感应直接作用于枕项部,对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有效改善椎动脉血管紧张度、扩张血管、加速血循环,纠正脑供血不足状态,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体外抑菌试验表明,中药对Hp有较好的抑杀作用。但目前中医药治疗Hp感染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临床观察阶段,对Hp本身受药物影响发生变化的研究少,单纯的体外抑菌试验尚不能从本质上来解释中医药治疗Hp感染的机理。本文观察了益气清热方对I型Hp感染裸鼠胃粘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探讨中医扶正祛邪法治疗Hp的作用机理。
运动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DD)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临床中以持续性或反复性上腹胀、早饱、腹胀或恶心为主要症状,是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中医学无“运动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诊断学名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考虑属于中医学“痞证”、“痞满”范畴,对于这一病证的治疗,中医学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诊疗经验,形成丰富的理论和治疗体系,此处仅对FD的古代认识简单述评,以利于其临床研究。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疾病之一。目前对舌象与胃病关系的报道很多,已有大量的研究揭示了舌象与胃疾病的相关性。但大多数研究样本较小;或者是采用的舌象观察设备参差不齐,难以作为揭示舌象与消化系统病变规律性的说服性资料。本研究立旨于此,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出发点,选择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符合入选与排除标准的病例共441例,应用舌象分析仪观察与分析舌象,分别从现代医学不同程度病变与中医症候两方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