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与体育场馆进行深度融合可以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助力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作为"互联网+"发展战略背景下与体育相结合的全新产物,打造智慧体育场馆旨在通过提高场馆数字化程度,促进场馆降本增效提升场馆利用率、加速场馆商业化转变、加强体育服务供给能力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因此,研究数字经济时代下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背景、内涵与价值维度,并分析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发展方略。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数字经济""智慧体育场馆"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以及其他网站查找、搜集学术期刊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为研究奠定逻辑基础。通过电话、走访等方式进行访谈,了解专家学者对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价值维度和发展方略的相关看法和建议,为本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数字化赋能智慧体育场馆的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第一,数字化赋能体育场馆优化产业结构。应用"互联网+"的模式与思维理念,运用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体育场馆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特别是促进产业的结构升级。体育场馆的智慧化建设打破了线下体育资源的流通障碍,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与新业态,进而提高体育场馆服务与产品的供给数量与效率。第二,数字化赋能体育场馆优化要素配置。通过与数据要素的深度融合,能够促使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创造出远高于缺乏数据要素时的价值,提高场馆的创新效率。以数据为核心要素驱动其他生产要素,从最佳经济效益出发,用最少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从而向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体育场馆服务与产品。第三,数字化赋能体育场馆进行跨界融合。我国体育场馆行业尚不成熟,面对各个行业各个维度的竞争压力,需要发挥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发展"互联网+体育场馆"模式。"互联网+体育"的发展模式能够打破场馆发展的技术壁垒与融合边界,助推体育场馆与旅游、医疗、健康、科技等多行业的深度融合。第四,数字化赋能体育场馆提高竞争力。数字化有助于体育场馆围绕消费者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通过技术流通能够有效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阻碍,更精准的刻画消费者行为,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与定制化供给。结论与建议:第一,强化场馆政策供给,提高数字技术安全保障。建议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尽快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与管理规范建设,联合工信、审计与财政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意见,对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思路、建设标准等进行说明;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智慧体育场馆的财政投入力度,设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体育场馆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立法进程,强化问责机制。第二,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体育设施信息的互联互通。明确体育设备的性能测试、通信协议、项目对接等要求,打破行业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政、产、学、研"创新体系,利用政府政策的调控作用,以体育产业联盟、创新中心、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为牵引,聚焦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研发,引导体育场馆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抢占体育科技创新新高地。第三,培养智慧场馆人才,突破场馆转型瓶颈。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在体育场馆建造、管理、专项等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数字经济的相关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各体育管理部门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针对智慧体育场馆发展亟需的特殊人才建立数字经济人才实训基地,不断提高人才实训能力,有效对接人才需求。当地政府要积极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落地人才的补给,探索柔性化、市场化的体育人才引进模式。第四,推动组织结构变革,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场馆决策者要对传统的管理组织进行创新,推动场馆组织结构扁平化。要在组织中凸显前端业务的重要性,让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激发前端工作人员的自主性、创新性。要提高企业职工的知识吸收能力和素质,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贯穿到整体的经营活动中,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向社会和消费者传达积极的企业形象。第五,对接体育消费需求,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动体育场馆由自给自足转变为开放合作的竞争模式,帮助场馆向多元化应用的服务领域延伸,寻找新的市场机会,进而在未来商业市场中提前占位。在做好线下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不断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推动线上与线下服务一体化,促进场馆从随需而变到创造需求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