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文化传统。国内有关少数民族审美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无论是宏观的少数民族美学的论域界定、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民族的审美价值基础,还是微观的南方、北方等各少数民族有关本民族审美意识或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学界引人注目的学术生发点。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的不断推进,蒙古族植根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文化。审美意象是审美主体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历史沉淀,是民族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形态,它的萌芽、滋生、发展、演进过程是审美意识及文化传统发展变化的映照。因此对于审美意象的考察能突出地体现一个民族审美意识及文化的风格特色,可以说审美意象的研究是审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内容。《蒙古族文学的审美意象研究——以<江格尔>为中心》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之上,从自然、社会、文化的角度,运用当前科学化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中心,对蒙古族文学审美意象进行研究。文学是以作品为核心的,本文主要以蒙古语文学作品的汉译本以及蒙古族作家创作的汉文作品为研究范本,对蒙古族文学审美意象的形成条件与因素、主要表现形态及风格特征作系统地梳理和阐释,并结合对蒙古族其它艺术形式、风俗习惯的考察,以期为蒙古族审美意识及审美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助益。本论文分为5章。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少数民族审美理论的宏观研究进行梳理,同时对我国各少数民族出于本民族立场的审美意识、审美文化研究进行综述,最后重点对蒙古族审美理论研究现状作梳理,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审美理论研究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已全面展开,有关蒙古族审美理论的研究也已经渗入到文学、艺术、风俗、生活、宗教、道德等各个方面,但是由于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层次还不够深入,这些研究还只是零散和浅层的,随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展开,有关蒙古族独特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识、审美文化的细化和深层次研究将是学界的重要课题,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2章探讨蒙古族文学审美意象形成的条件与因素。这部分主要依据当前科学化美学研究中有关审美发生机制的相关原理,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征战迁徙游牧因素、原始宗教信仰因素三个方面,对蒙古族文学审美意象的形成加以分析和论述。蒙古民族自古生息于蒙古高原,气候高寒少雨,除牧草外无其它植物,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蒙古族以游牧为生产生活的主要方式,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其独特审美意象的形成。蒙古族的历史堪称一部迁徙征战的历史,在不断迁徙和征战的过程中,蒙古族与世界各民族交流、碰撞、融合,同时在审美意象、审美意识及文化方面,蒙古族也与世界各民族产生了双向影响。蒙古族吸纳了汉、维、藏、满等多民族的文化,经过继承、发展、吸收的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象。艺术与宗教是同源的,原始宗教中充满了大量了审美因子,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的思想存在于神话传说、萨满教神歌、英雄史诗、祝赞词及抒情民歌等文艺形式当中,通过对这些文艺形式及萨满教祭祀仪式和活动的考察,分析原始宗教信仰对于蒙古族文学审美意象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第3章对蒙古族文学审美意象的主要表现形态进行分析。蒙古族民间文学非常丰富且发达,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分主要以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口传活形态英雄史诗《江格尔》中有代表性的审美意象作为切入点,结合蒙古族其它文学形式、传统习俗中的主要审美意象,如草原意象、英雄意象、马意象、色彩意象、光意象等,运用科学化美学研究中有关形式知觉模式及审美认知模块形成机制的原理,综合人类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第4章对蒙古族文学审美意象的风格特征进行界定、归纳和阐释。通过考察和梳理,将蒙古族文学审美意象归结为四种主要的风格特征,即:尚力、朴野、壮美、苍凉,并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社会生活当中,它们不是截然分开、毫无关联的,而是有着相互兼容、杂糅的特点。在蒙古族丰富的审美意象、审美活动实践和美学思想中,它们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突出的风格特征。第5章结语部分指出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现代走向及现实困境,提出后现代转型期对蒙古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保护的迫切性。通过以上的论述,本文以史诗《江格尔》为中心,对蒙古族文学审美意象的形成条件与因素、主要表现形态、风格特征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以期为蒙古族审美理论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科学化路径,并为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深入研究开辟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