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铝冷轧TRIP钢及其轧后热处理与显微组织研究

来源 :2008年全国低合金钢金属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g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已研究较多的高硅或以铝部分代硅的TRIP钢种不同,本文实验研究了一种用铝几乎全部取代合金元素硅的冷轧低碳TRIP钢板的显微组织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方法.利用热力学计算与实验有机结合,研究了冷轧后两相区等温淬火和贝氏体区等温处理对高温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室温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数量及残奥中碳含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5%左右的A1基本上完全取代合金元素Si来冷轧TRIP钢板是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其他文献
介绍了TMCP工艺开发低碳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的工业试制情况.试制钢板的组织均匀、细小,主要为铁素体+珠光体,同时有少量的贝氏体,铁素体晶粒度10-12级.检验的各项力学性能达到EH420级船板、Q420qE桥梁板、Q460E等牌号结构钢的规范及标准要求并有较大余量.
带状组织是消热轧钢板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本文通过金相实验,观察分析了带状组织形成的原因及除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带状组织是由成分偏析、热加工温度不当引起的,轻微的带状组织可以通过正火或高温扩散退火等热处理工艺消除.
以Ti+Nb+P-IF钢进行奥氏体区和铁素体区热轧板为原材料,选择不同冷轧变形量进行冷轧,并采用740℃再结晶退火,来研究高强IF钢的组织和织构的转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铁素体热轧退火样品压下率为70%的晶粒大小与奥氏体热轧退火样品中压下率90%的晶粒大小相近;铁素体热轧下冷变形过程中,滑移机制发生变化是导致最终再结晶织构与奥氏体热轧不同的根本原因.
本文研究了高Nb超低碳贝氏体钢在HTP工艺条件下轧态、回火态的组织与力学性能.采用的合金成分C0.05%、Mn1.85%、Nb0.1%左右,其余合金元素有Cu、Ni、Cr、B等.进行了热模拟研究、实验室冶炼轧制和工业试制.试验结果表明,第二阶段开轧温度、冷却速度和轧后高温回火工艺对钢的组织、析出物的形态和数量有明显影响.采用合适的HTP工艺和轧后高温回火相结合,能够生产出屈服强度达到700 N/m
无间隙原子钢具有优异的冲压性能,几乎可以满足汽车用钢板所提出的各种性能要求,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飞速发展.本文对锰、硅、磷等微量元素对IF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分别改变锰、硅、磷等元素的含量,通过冶炼、热轧、冷轧、罩式炉退火、平整等工艺,得到IF成品钢,取样并利用拉伸机对样品的力学性能进行测量,Mn含量在达到0.17%后,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有明显升高,伸长率有一
通过计算平均流变应力(MFS)分析了高钢级管线钢在热连轧过程中轧制工艺参数的合理性.流变应力可反映高钢级管线钢在粗轧中静态再结晶的稳定性;同时,也反映精轧阶段动态再结晶的发生过程.精轧阶段动态再结晶的发生将降低精轧阶段缺陷密度的积累、产生混晶.通过对MFS的分析调整轧程,提高高Nb管线钢的强度和韧性.
采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低合金钢SCM435在不同变形温度(900℃、950℃、1000℃、1100℃)与不同应变速率(0.02s-1、0.16s-1、3s-1、70s-1)下的热压缩变形行为,绘制了其动态再结晶图;并利用回归法构建了相应的热变形方程,观察分析了热变形组织.研究结果可用于SCM435高速线材生产工艺的优化的参考.
本文介绍了济钢中板厂Q460C高强度机械用钢的生产特点,通过优化与改进控温轧制+自然冷却的生产工艺,以简单的工艺和较低的成本批量生产出6-35mm的Q460C钢板,各规格性能指标均得到了有效改善,性能合格率达到99. 68%,强度高、韧性好,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较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为开发细晶高强韧性钢板探索了新的工艺途径.
本文针对造船业向高强度、高韧性需求方向发展,分析了原中板厂高强度船板生产工艺状况,找出了影响高强度船板性能合格率的制约因素,确定了高强度船板控制轧制工艺优化的方案,组织均匀性明显改善,晶粒度级别明显提高,高强度船板的强韧性、延伸率大幅度提高,实现了高强度度船板稳定生产.
研究了Mo含量及热处理工艺对低碳马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随Mo含量增加,淬火态钢板的抗回火软化能力逐渐增加.含Mo钢板经淬火+580℃回火后屈服强度高于900MPa,-20℃Akv值大于50J,且冲击断口具有韧窝特征,此时钢板的微观组织为板条马氏体,板条宽度在100~200nm左右,且基体中有大量纳米或亚微米级细小渗碳体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