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杭嘉湖平原是太湖平原的次一级划分,其中位于杭州市西北、良渚—瓶窑一带由于三面环山被形象地称为"良渚湾"。这里是太湖正源——东苕溪出天目山后进入平原的交接地带,分
【机 构】
: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31001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嘉湖平原是太湖平原的次一级划分,其中位于杭州市西北、良渚—瓶窑一带由于三面环山被形象地称为"良渚湾"。这里是太湖正源——东苕溪出天目山后进入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著名的良渚遗址群,2007年良渚古城又被发现。因此,开展全新世沉积记录研究为良渚文化与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的耦合关系探讨提供线索。野外通过钻探并结合遗址点剖面分析,认为全新世沉积可划分出五个部分,自上丽下分别为:第①层为现代耕作层,灰褐色粘土、亚粘土,厚20~25cm,犁底层界线清晰,分布广泛、连续;第②层为历史耕作层,深褐色粉沙—沙质粘土,厚15~25cm,呈断续分布,形成于春秋战国至六朝时期;第③层为於积土,黄褐色粘土质粉沙(黄粉土),质地较纯,厚60~100cm;第④层为灰色、青灰色粉砂质粘土、粘土,软塑,厚4~8m不等,下部含有泥炭质沉积,为良渚时期人工堆积下伏生土层;第⑤层为青灰色粉性土、细沙,偶夹粘土,向下逐渐过度为沙层,具流沙特点,含植物腐烂物,下伏地层为晚更新世晚期(MIS-2)的硬粘土(风尘堆积)。初步分析表明,⑤层土具有全新世早期河流沉积的特点;④层土为湖沼沉积,与全新世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期(HCO)相对应,是良渚人生存的地貌物质基础;③层土具有洪泛沉积的特点,奠定了杭嘉湖平原的最后形成,覆于良渚时期的生活面之上。良渚人来到这里定居,与湖水退出,湖泊湿地(或河口湾)相对萎缩紧密有关。良渚人走后,直至春秋战国才有人来到这里。
其他文献
随着空间子午工程项目和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的完成,我国极区空间环境的观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实现了以国际合作为主到自主观测为主的跨越。通过极地环境专项"
本文采用多重网格算法实现基于交错采样有限差分法的CSAMT三维数值模拟。通过与两种传统迭代方法比较证明多重网格算法能够大大提高CSAMT三维数值模拟的计算速度。
在南极乔治王岛中国长城站附近沿海潮间带采集到许多不常见的极地海洋生物,像是南级海胆与海绵.在经过初步的分析这些海洋生物的萃取成分后,发现南级海胆(Sterechinus sp
岩矿标本的频率域电性响应,能直观反映出标本电性随频率的变化。本文选择了恒流模式进行标本电性的频率域响应测量,通过分析岩矿石在不同频率下的激电特性,寻找区分不同岩石
根据2012年1月我国南极磷虾商业性捕捞船"开裕"轮生产数据,通过61网次南极磷虾生物学观察分析,结果显示:(1)南极磷虾体长分布范围在20.68mm-60.08mm之间,平均体长为44.25m
极地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极地环境的变化与地球其他区域的变化息息相关,极地在全球乃至我国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极地系统考
在大回线瞬变电磁工程实际中,如何有效避免“框线效应”以及确定出异常体的水平位置,对这两个问题可以通过正演模拟来实现:(1)对场源正演模拟,确定出工程实际中的关断时间,避
近几十年来,北冰洋海冰持续缩减,2012年夏季海冰覆盖范围打破了2007年的最小记录(2007年9月18日,417万平方公里),达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最小值(2012年9月16日,341万平方公
游客感知视角下对旅游影响进行探讨是旅游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结合Endnote 文献管理软件,对Science Direct与EBSCO的Academic Source Premier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