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进行长江上游大范围流域的面雨量预报以及多流域的面雨量对比分析研究,以08年长江上游三个主要流域的夏季面雨量为分析对象,对德国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在流域面雨量上的应用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分别以德国和日本数值24小时降水预报产品采用常用的算术平均的方法应用计算各流域的日降水预报面雨量,将所得预报值序列和实际面雨量降水序列深入地进行了一些统计特征及变化图分析,将分析结果分流域、不同数值产品和月份进行了较
【机 构】
:
湖北省气象信息和技术保障中心,武汉 430074 三峡梯调通信中心,宜昌 443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行长江上游大范围流域的面雨量预报以及多流域的面雨量对比分析研究,以08年长江上游三个主要流域的夏季面雨量为分析对象,对德国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在流域面雨量上的应用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分别以德国和日本数值24小时降水预报产品采用常用的算术平均的方法应用计算各流域的日降水预报面雨量,将所得预报值序列和实际面雨量降水序列深入地进行了一些统计特征及变化图分析,将分析结果分流域、不同数值产品和月份进行了较全面的比较,指出了应用效果分地方和产品类型及时间具有一些差别,其中总体上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和乌江流域的应用效果相对较好。
其他文献
以2007年夏季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实况对比表明模式对暴雨落区的模拟是成功,然后利用模式输出果对暴雨形成机制在影响天气系统、水汽输送、不稳定层结和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暴雨都发生中高纬十分稳定的环流形势下,在第一次暴雨过程中,西北涡和低空西南急流是其主要影响系统,低涡东侧的辐合和低层暖
利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19日-22日陕西中南部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南涡东北方向移动的影响,陕西中南部出现了这次强暴雨过程。暴雨发生时具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强烈的上升运动携带大量的水汽迅速上升凝结,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大降水。湿度场与上升运动的相互耦合是是暴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机制。850hPa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水汽经过西南涡东
逆温层的存在是黄海海雾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详细揭示它的成因与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黄海海雾的形成与演变。本文对2006年3月7日发生在黄海的一次大范围海雾逆温层的成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沿黄海自北向南的大连、成山头、青岛、射阳与上海等站的地面与探空观测数据,以及AIRS卫星数据反演的大气温度廓线,结合卫星可见光云图与运用双通道差法所获取的海雾雾区的变化,我们发现:一个逆温层(从地面到大
利用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个站1957~2008年的暴雨观测资料、高低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山西省水文站的部分暴雨监测资料,研究低空急流与山西省区域性暴雨、大暴雨以及特大暴雨的特征,发现:(1)1957~2008年的192个暴雨日(区域性暴雨)、118个大暴雨日、10个特大暴雨日,有偏南风(或偏东风)最大风轴相伴出现的分别有165次、110次、10次,分别占其总次数的86[%]、93.2[
针对2009年2月7~8日,持续干旱近百天的黄河中游地区出现的转折性雨雪天气,利用实况资料计算了等熵温度梯度、可降水量、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相对湿度、垂直速度等,分析了熵分布及演变特征、干侵入特征、水汽场特征等,得出:(1)此次降水出现在500hPa环流形势平直,极地冷空气活动较弱,而地面回流高压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背景下,系统浅薄,降水量级难以把握。(2)熵诊断揭示,500hPa等熵梯度大值区的出现
本文利用空间分辨率为1°×1°NCEP的6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9月22~27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东北冷涡、低空切变、青藏高原东部高空槽以及台风是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来源于南海及孟加拉湾的低层偏南气流提供了稳定的水汽输送;暴雨前期850hPaθse场呈典型的“Ω”型;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
利用64个常规探空测站及成都4个GPS测站的资料对2008年9月23~25日一次川西暴雨进行三维变分同化试验及控制试验。利用WRF-3DVAR同化系统分别以及同时同化两种资料,分析了三个同化试验对初值场的影响,以及对降水效果和预报物理量场的影响。结果表明:(1)选用合理的物理过程、积分步长和初始条件,WRF(V3.0.1.1)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此次暴雨过程。(2)同化可以改善暴雨落区和强度的预报,
应用2002-2007年天津共46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灾情报告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根据基本反射率回波特征,渤海西部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形态有以下四种类型:弓状回波、阵风锋、带状回波和零散椭圆状回波,其中弓状回波对应的雷暴大风天气最为强烈。同时,应用上述产品分析了雷暴大风的路径来源有四类:分别是北方路径有9次,西北路径占19次,西方路径14次和其它路径4次。这能够为预警渤海
本文通过对比2008年1月出现在华南的冬季准静止锋和1998年6-7月出现在江淮流域的夏季梅雨锋得出如下结论:1、08年冬季静止锋和98年夏季梅雨锋的阻塞形势和暖湿气流来源基本一致。08年副高偏南偏西,98年副高偏西。2、锋生结构不同。08冬季静止锋锋生较强,坡度较小,高度到达对流层中上层;夏季梅雨锋锋生较弱,锋区主要集中在800hPa以下。08年降水主要发生在锋面北侧,98年夏季降水则主要发生在
利用武汉多谱勒雷达和武汉暴雨所AREM模式资料,分析了湖北省2005年梅雨期的一次暴雨过程,得到:暴雨发生在条状回波带变宽的时候,位于2km上空切变线附近的中尺度气旋中,表现为强对流单体回波;强降水发生时,对流系统中有两个强上升运动中心,分别位于300hPa和600hPa附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单模态分布对上升运动的维持是有利的;环境风场并不能很好的控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中尺度对流系统向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