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巩珍撰《西洋番国志》成书于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是记录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航程中异国见闻的直接史料,也是见证明代海上丝路辉煌历程及海外交往的重要历史地理文献。学界一般认为《明史·外国传》就主要依据本书修撰而成。在学术史梳理基础上,结合考古新资料,如何认识、阅读和汲取其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考察问题如下: (1)以《西洋番国志》诸番国记载为主线,参考《瀛涯胜览》、《星槎胜览
【机 构】
: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23;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93
【出 处】
:
第二届西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巩珍撰《西洋番国志》成书于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是记录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航程中异国见闻的直接史料,也是见证明代海上丝路辉煌历程及海外交往的重要历史地理文献。学界一般认为《明史·外国传》就主要依据本书修撰而成。在学术史梳理基础上,结合考古新资料,如何认识、阅读和汲取其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考察问题如下: (1)以《西洋番国志》诸番国记载为主线,参考《瀛涯胜览》、《星槎胜览》、《明史》、《武备志·郑和航海图》等传世文献,并结合娄东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纪”碑、祖堂山洪保墓《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葬铭》等碑刻、考古新资料,以航程、聚落(城市、港口)、物产、宗教、民俗、物资往来为重点,系统勾勒郑和船队第七次航程的历史地理全貌;(2)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开展《西洋番国志》地名数字化采集、建库与历史地理考订与勘误,进而绘制郑和船队第七次航海示意地图,改进前此研究的若干不足;(3)结合上述工作及信息技术发展,兼论笔者对明代海上丝路及《西洋番国志》文献性质及整理、利用的若干浅见。
其他文献
本文从神话传说出发,使用二重证据法,论述了5000年前中国就有蚕桑丝绸的生产.中国的蚕神,史籍多认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各朝代祭祀的蚕神,虽有不同.但北周、隋、唐等朝,祭祀的蚕神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嫘祖.
《初学记》为唐开元十三年年徐坚等奉敕所撰类书,是迄今保留完好且为数不多的类书之一.它所录者皆隋以前古书,诗文则兼录初唐,虽然“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下远矣.”1《初学记》的优点是所采摭古书,“取去谨严,多可应用”,作为资料,多为学人采纳.由于《初学记》本身的学术价值,使得人们关注其引文的研究,李玲玲的《(初学记)引经考》和江秀梅的《(初学记)征引集部典籍
本文主要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班固的《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等作品为依据,参以有关汉长安的史地等著作,印证汉都城长安的地理形势、京城建制、宫殿、楼台以及上林苑的范围,借此方式证实文学作品也具有征实价值.
本文根据历史记载资料对东汉经学家马融在扶风绛帐进行儒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影响进行评述,并探索了马融经学思想对现代学术研究的启示价值.
延安时期中共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日趋成熟,在结束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统治之后,中共进行了由排斥知识分子到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重大转变,并提出“工农干部知识化”和“知识分子工农化”的方针,知识分子的大量加入,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共也在解决知识分子问题中积累了极丰富的宝贵经验.
历来丝绸之路不乏忠君爱国仁人志士,很早以前丝路的诗歌作品中就有爱国精神体现,其中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平定叛乱,抗击侵扰,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与华夏一统的重要内容,留下了美好文字记忆,是丝绸之路思想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诗的爱国精神,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与传承丝路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对世情、国情、党情进行准确科学判断的基础上,高屋建瓴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二者都是自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丝路精神在历史形成、适用范围、核心特征等方面存在些许差异,但是二者有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西北各省(区)文化产业教学与研究不断推进,共有20多家高校进行不同层次的文化产业教学,先后成立了20家机构对区域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总体上和全国相比还较为落后,还需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进西北地区文化产业教学与研究,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丝绸之路作为联通亚、欧、非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陆上通道,不仅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在当前的“一带一路”战略中使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世界更加高度关联,成为中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牛犊娶亲”是中国常见的民间故事类型,广泛流传于多地区多民族之中.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独有的一个故事类型,可能来源于宋李宸妃的“狸猫换太子”传说.本文依据敦煌存唐写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韩国存明刻本《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第七地》,以及明清民国间的《金牛宝卷》等文献材料,对这类故事的源流进行了探讨,认为“牛犊娶亲”故事源自隋唐时期的佛本生故事经典《银蹄金角犊子经》,是印度佛本生故事在中国民间长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