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为老年抑郁的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结构磁共振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微循环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2019年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yy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小血管病(CSVD)的MRI影像学表现分为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推测的血管源性腔隙灶、推测的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WMH)、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老年抑郁具有隐匿性,具有高患病率和高致残率,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统计表明,该疾病所造成的负担而言,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负担的疾患。血管因素导致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与老年抑郁有关,而磁共振成像技术为此类研究提供了影像学证据。但目前很少有关于这方面的临床及综述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收治1例左侧椎动脉夹层所致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例,给予报道.临床资料:患者王X,女性,32岁,"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2.8小时"来我院急诊.2019年6月24日晨7时40分突然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呕吐为非喷射状,胃内容物,伴行走不稳,行走左偏.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否认长期口服避孕药史,无免疫性疾病病史,否认嗜烟、饮酒史.1周前漂流落水,当时无特殊不适,未予
会议
目的: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血运重建可有效治疗缺血型烟雾病。但对于其有效性定量分析缺乏研究。本研究通过全脑血管灌注定量分析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血运重建治疗缺血型烟雾病的有效性。
会议
目的:观察早期长期肠内营养(EN)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态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入住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并需要长期鼻饲喂养患者48例,发病3d内给予EN支持,连续监测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围(AMC)和皮褶厚度(TSF)及神经功能等评分等指标4w.统计感染发生率,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
会议
目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报道方法:延髓内侧梗死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只占所有卒中的0.5%[1].由于延髓内侧的血液供应来自双侧椎动脉和脊髓前动脉及其穿支动脉[2],其来源较多,故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I)则更为罕见,其临床表现较复杂.
会议
目的:探讨老年年创伤性幕上颅内血肿患者的治疗方法和保守治疗疗效.方法 :1.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CT提示单纯性颅内闭合性损伤,幕上颅内血肿直径≥1cm,(3)保守治疗,随访资料完备;排除标准是多发伤以及单纯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上述标准,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筛选出68例病例.
会议
目的:利用脑电超慢涨落图技术客观定量检测PSD发病治疗不同时期脑神经递质活动变化,研究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关联性,并探讨它们在PSD的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中作用,为确定PSD的早期诊断的新指标和建立早期干预治疗的新策略提供理论和客观的实验依据。
会议
目的:评估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普瑞巴林较单一普瑞巴林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可分为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如脑卒中后疼痛和脊髓损伤性疼痛等)和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等),入组患者共19人,分为刺激组1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痛1例、脊髓损伤性疼痛4例、脑卒
会议
目的 探讨依替巴肽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2例,随机分为依替巴肽(受试)组和常规用药(对照)组,在常规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基础上,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开始时即从动脉导管内给予依替巴肽,观察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48h内不良出血情况及NIHSS评分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比率。
目的:探讨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及预后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收住的1例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是糖尿病的一种少见并发症,见于有糖尿病史且血糖控制不满意者,表现为急性起病的偏身舞蹈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糖高于正常、尿酮体阴性;头颅CT检查提示病变对侧基底节区高密度灶,头颅MRI
会议
脑卒中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在脑神经系统局部化表现的病变。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我国脑卒中发病比率的70%,多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等引起,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与损伤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脑医学科的研究热点,而且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如炎性反应、能量代谢障碍、酸中毒、氧化应激、氮化应激、Ca2+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血脑屏障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