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来源 :第三届青年治淮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e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入手,分析了该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与危害,以及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分析指出淮安市黄河故道沿线径流区多分布粉、细砂土,抗蚀能力弱,且现状林分单一,林下草本植物覆盖率不高,水源涵养能力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针对此现状,提出了对黄河故道两岸实施水保林草措施及水保工程的具体措施.
其他文献
蓄滞洪区是中国重要的防洪工程,由于其特殊性,生活在蓄滞洪区的移民贫困现象较为晋遍,民生问题突出.通过对蒙洼蓄洪区的实地调研,分析移民贫困的特点,并对造成贫困的原因进行分析,综合精准扶贫、教育扶贫、湿地旅游等手段,重建协调和谐的蓄滞洪区移民社会、经济及生态关系,提出蒙洼蓄洪区移民反贫困的对策,以切实推进安徽省淮河流域的精准扶贫工程.
本文针对拉萨海拔高、温度低、温差大和紫外线强等特有的高原气候,以拉萨市彭波灌区为典型灌区,实地调研拉萨灌区建设现状,指出了拉萨灌区建设中存在的灌溉水利用率低、渠系布置不够科学、灌排渠道布置不尽合理和管理水平低下等主要问题,并相应地对拉萨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渠系布局;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强化管理的对策建议,对拉萨市今后灌区的建设及运行管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农村饮水安全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和农村生活条件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供水的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各种制水新工艺不断出现,陶瓷膜超滤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节能环保技术,在食品工业、生物工程、环境保护、化工等行业早有应用,但应用于自来水处理才刚刚起步.本文就是结合陶瓷膜超滤自来水处理新技术在盱眙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的运用,通过与传统自来水处理工艺在水质处理、建设占
洪泽湖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km2的来水,其命脉与淮河紧密交织在一起,在淮河防洪减灾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洪泽湖也是淮河流域水资源调蓄和开发利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蓄湖泊之一,在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有关地方对淮干中游"关门淹"、淮河与洪泽湖倒比降等问题反响强烈,有关专家学者多次提出通过"河湖分离"消除洪泽湖对淮河中游的顶托
作者于2014年8月对济南市4个重点湖库进行浮游植物水生态调查,并利用浮游植物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济南市4个重点湖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种类5门18科19属63种,其中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298.7×104~3861.9×104个/L,根据浮游植物密度评价湖库富营养化程度,4个重点湖库均为富营养.济南市重点湖库浮游植物香农维纳指数范围为0.611~3
根据现状监测和评价,拟建安徽省定远县江巷水库上游来水水质不能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存在库区污染和富营养化风险.同时,新增生产、生活供水和灌溉供水尾水排放对受水区河流水质也将产生不利影响,需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本文分析研究了江巷水库及其下游池河水环境状况和污染源排放状况,运用《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推荐的一维模型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公式、沃伦威德尔模型和狄龙模型等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对江巷水库及池河C
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前坪水库工程开挖边坡形成以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相互利用,对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满足边坡稳定,又恢复了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水土保持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是目的.目前在工程运行管理中,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东至县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现状,分析工程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收费不合理、技术服务不过关、水质检测不到位、水源保护较粗放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建立管理制度、合理制定水价、定期培训人员、加强水质监测、强化水源保护等方面提出解决饮用水安全的相关对
沭新渠是连云港市饮用水供水专用河道,河道能否正常供水关系全市饮用水安全.本文通过对沭新渠渠道水利用系数、水头损失及沿线5个河道断面测量数据分析涉河桥梁建设对河道供水的影响,供水对渠道冲淤进行分析,为渠道引水控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方法,研究了簸箕李引黄灌区水沙区域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簸箕李灌区水量区域分布比较均匀,沙量区域分布并不均匀,水沙区域分布的不协调性十分突出;灌区春灌分水比例自渠道上游至下游呈减少的趋势,夏秋灌和冬灌分水比例自渠道上游至下游呈增大的趋势;灌区上游沉沙条渠春灌滞沙比例大于夏秋灌滞沙比例,自总干往下,夏秋灌滞沙比例大于春灌滞沙比例.灌区上游泥沙淤积最严重,下游泥沙淤积明显减轻;上游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