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时间域接收函数的计算方法,对88个台站所接收到的633个地震事件记录进行接收函数计算,在计算后对接收函数进行了严格的挑选,最后共挑选到18139条良好接收函数.利用CCP叠加成像方法来获取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精细结构,结果显示结果研究区Moho界面以及壳内高低速间断面起伏形态,地壳厚度变化剧烈,芦山地震震源区下方在沿着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地壳厚度从50km左右减薄至45km左右,芦山地震发生在高速
【机 构】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1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At
【出 处】
: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时间域接收函数的计算方法,对88个台站所接收到的633个地震事件记录进行接收函数计算,在计算后对接收函数进行了严格的挑选,最后共挑选到18139条良好接收函数.利用CCP叠加成像方法来获取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精细结构,结果显示结果研究区Moho界面以及壳内高低速间断面起伏形态,地壳厚度变化剧烈,芦山地震震源区下方在沿着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地壳厚度从50km左右减薄至45km左右,芦山地震发生在高速间断面和低速间断面交界的位置,低速间断面和高速间断面的埋深在震源区存在着剧烈变化.低速间断面的埋深在震源区西侧大约为30-35km,而在东侧则为20-25km左右,两侧存在着1Okm左右的跳变。芦山地震震源区高速间断面剧烈变化,在东侧上地壳1Okm左右存在着高速间断面,而在西侧上地壳不存在高速间断面。
其他文献
如今陆上油气勘探,炸药震源仍是主要的激发方式,而对于爆炸扩腔过程的认识还很模糊,只是定性上的分析.爆腔的形成过程与炸药性质、形状、岩性等有关,且最终爆腔、弹塑性区的半径大小对子波的振幅、频率均有影响,因此在如今的高精度地震勘探的背景下对爆腔形成过程的研究就很有必要,本文结合冲击波扩腔和准静态扩腔,分析了包含冲击波作用的爆生气体扩腔和不包含冲击波作用的爆声气体准静态扩腔的扩腔过程。通过对扩腔过程的分
地震勘探成功的关键在于野外资料采集,在现有采集技术与条件下,为了获得尽可能高信噪比与分辨率的野外地震数据,就需要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而观测系统参数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波动方程数值模拟理论,对某探区典型三维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利用模拟得到的三维地震数据,分别从道间距、炮间距、最大炮检距、接收线距、炮线距、方位角等方面对数据进行偏移成像并对比分析,确定各观测系统参数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规律,并将各参
面对热带河口三角洲这种特殊的地形,本文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发展出了先于测量的精细踏探,拓展Garmin导航仪功能,降低噪音和加强耦合,有线放炮等有良好针对性的过渡带地震采集辅助方法和技术,有效改善了地震资料品质并提高了项目运行效率。但热带河口三角洲地形条件复杂,挑战众多,仍需要继续探索适用的施工作业方法,不断提升作业水平。
笔者提出了一种进行油气勘探起伏地表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的新方法。首先,把笛卡尔坐标不规则区域变换到贴体坐标规则区域中,进行贴体坐标规则区域中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然后借助坐标逆变换实现笛卡尔坐标系下起伏地表的射线追踪。数值实例表明,本文的方法准确高效,对地表地形剧烈起伏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此外,牛顿插值方法的应用使得插值精度和计算效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声波方程在纵波勘探中用于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而在起伏地表条件下,规则矩形网格中声波方程有限差分算法对地表附近波场散射的模拟,以及对真实自由表面的阶梯型近似都存在着显著的问题.目前针对克服起伏地表阶梯型折线近似问题的研究大都基于曲网格变换的方法(Tessmer等,1992),而该方法虽然可以很好地符合起伏地表的情况,但却不能同时兼顾对地下界面的合理逼近.本文基于边界网格化方法(王忠仁等,2
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复杂山地探区的地震勘探资料处理高频静校正计算技术.该方法利用初至时问,主要解决短波长问题;对于复杂山地,分区和曲面拟合是获得较高精度的高频静校正量的关键;可以解决由于测量误差和近地表建模精度不高引起的大剩余静校正量问题,是层析静校正不可或缺的补充,为更好地发挥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技术的作用,和最终获得高质量的成像效果打下基础。
本文利用稀疏冗余表示方法实现3D地震数据随机噪声压制.该方法在贝叶斯框架下,通过正交匹配追踪(OMP)和K-奇异值分解(K-SVD)不断迭代更新3D稀疏矩阵和3D超完备DCT字典,利用3D超完备DCT字典作为3D地震数据的稀疏冗余表示,从而使3D地震数据中随机噪声得到压制.通过3D实际地震数据试算,该方法既提高了3D地震数据体的信噪比,同时有效的保护地震反射信号。而且水平切片的连续性和平滑性也非常
震源机制是地震震源性质的重要内容,震源机制复杂性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具有密切联系.大地震震源机制的复杂性研究是认识震源区发震构造、了解大地震的致灾机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作者采用地震资料和GPS资料分别对巴颜喀拉块体边界近几年影响最大的两次地震——也是21世纪以来中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惨重的两次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的震源机制变化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本文主要使用了四川台网33个固定台站的波形记录,震中距范围在10300公里。对原始近震记录使用初始模型白动计算P波到时,截取P波前10秒到P后120秒的数据,依次进行仪器校正、旋转坐标系和手动挑选波形,删除信噪比低及限幅波形。震源深度是一个理解区域构造及震源过程的重要参数,根据中国台网中心地震目录,芦山余震序列在深度上均匀地分布在主震的深浅两侧,变化范围为1027公里。本文震源机制程序对深度有很好
本文利用中国国家区域台网以及IRIS网站公开的全球地震台站构成的广义全球台阵,增加数据的方位角覆盖,采取基于直达压缩P波的反向投影反演方法分别追踪2014年和2008年新疆于田Ms7.3强震的破裂过程。从破裂前缘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等参数定性地理解这两次地震的破裂轨迹特性。反向投影直达P波方法依赖于波形的相似性和振幅信息。远震P波出射角较小,对于2014年Ms7.3新疆于田走滑型地震,地震波形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