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I型分子筛吸附H2的理论研究

来源 :第17次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wewrasf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自洽场分子轨道法对AFI型分子筛吸附H2的6 种吸附模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吸附相位、构型优化吸附前后键角键长变化情况、电荷布居分析、红外振动、前线轨道能极差、吸附能等。结果表明,S4 型吸附是最有利的吸附相位。
其他文献
由于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1675mAh/g),单质硫被认为是很有应用前景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的二次锂电池的正极材料.然而,在实用化之前,硫基正极材料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硫本身导电性差(~5×10-30Scm-1室温),不能单独作为正极材料使用,需要添加导电剂等来提高电极的导电性[1].
会议
氧化锌作为锂电池负极,比容量会迅速衰减[1,2].将氧化锌与其他材料复合可有效提高性能[3,4].二氧化锰比容量很高(1232 mAh g-1),但二氧化锰的导电性不好,并且充放电过程伴随巨大的体积变化,导致其容量快速衰减,目前很多研究集中在对其复合纳米碳材料以改进其性能[5,6].
会议
通过原位水热合成法和超声浸渍法,稀土金属La被引入至微孔分子筛TS-1 的骨架结构中。比较两种合成方法发现:在原位水热合成法中,由于La进入分子筛的同时抑制了Ti 的引入,TS-1 对丁二烯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较差。多种表征手段表明超声浸渍法能有效促进La替代Si而进入TS-1 骨架中,骨架外的La-OH和Si-OH增强了TS-1 的表面酸性,这促进了H2O2参与环氧化反应,从而有效提高了H2O2
会议
考察了磷改性、硅改性和磷硅铂复合改性方法对IM-5 分子筛的物化性能和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RF、BET和NH3-TPD等方法对改性分子筛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磷改性有效消除了分子筛的强酸中心,微孔面积和微孔体积减小;硅改性覆盖了分子筛的外表面酸中心,介孔面积和介孔体积减小;磷硅复合改性对分子筛的酸性、微孔和介孔同时进行修饰,提高了分子筛在甲苯甲醇烷基化反应中的对-二甲苯选择性;磷硅铂复合改性分子
会议
用三嵌段共聚物PEO-PPO-PEO作为介孔软模板,SiO2欧泊作为大孔硬模板,酚醛树脂作为前驱体合成了一些列有序的大孔介孔二级孔道高聚物(HMMP)和大孔介孔二级孔道碳(HMMC)块体材料。这些二级孔道结构的材料具有高度有序的大孔结构,大孔的孔壁是由介孔组成的。通过控制介孔软模板的结构来调节二级孔道结构中大孔孔壁中的介孔结构。氮气吸脱附结果表明,HMMC的BET比表面积、孔容、介孔孔径等都远远大
会议
A novel method to fabricate superior hydrophilic and acid-resistant zeolite membranes was presented. It was based on simultaneously incorporating a suitable amount of Ge and Al into Silicalite-1 frame
会议
研究了HZSM-5 成型催化剂催化甲醇与乙醇共进料转化制丙烯的反应规律.结果表明:乙醇单独进料时,在MTP反应条件下,可快速且完全转化为烃类产物,产物中乙烯选择性最高,可达到95%左右.甲醇与乙醇共进料时,乙醇的含量对原料的转化率没有影响,但对产物的选择性有较大影响.乙烯的选择性随着乙醇含量的增多而明显增加;丙烯和C4烯烃选择性在乙醇含量较高(≥5.07%)时则会大幅降低;C5+选择性在乙醇含量较
会议
通过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简称DBD)方法,在O2气氛下,反应温度为130℃,DBD发生器功率在250W条件下,仅需反应50 分钟就可以完全脱除ZSM-5中的有机模板剂.MTO催化评价结果表明,采用O2-DBD处理的ZSM-5 分子筛的总烯烃收率稳定在75%以上.
会议
以多孔木炭作为支撑体,采用晶种二次生长法在其微米级的孔道中合成了连续生长的Mof -5膜.研究了晶种浸渍次数和温度对二次生长形成的Mof -5膜的晶相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以Zn(O2CCH3) 2·2H2O作锌源在130℃,2h可合成出粒径在0.5~2μm之间的Mof -5晶种,其比表面积为1081.5m2/g;通过多次浸渍涂覆在表面形成了一层晶种层,采用二次生长法在130℃,4h实现了Mof
会议
本文是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用量子化学计算研究硅原子取代掺杂有限长扶手椅型单壁碳纳米管理论研究。对硅原子掺杂后的12 个模型的几何结构、相对稳定性和电子性质进行了系统计算,并与掺杂前的纯碳管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硅原子掺杂的碳纳米管发生了形变,硅原子从碳管上原来的位置上凸现出来,通过计算内聚能发现,与未掺杂的碳管相比,硅原子掺杂后的碳管热力学稳定性降低,与硅原子掺杂的锯齿形碳纳米管性质相似。通过前线轨道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