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4年8月3日发生在中国云南省东北部的鲁甸县Ms6.5级地震,恰好位于川滇地块的外缘,其震后一周的余震显示发震断裂除走滑外,还带有少量向东的逆冲分量。为了弄清楚川滇地块外缘这套压扭性断裂产生的构造背景,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技术(D-InSAR)和多时序分析技术(Multi-Temporal InSAR),结合野外地质观察与震间期断层面的滑移模拟,对鲁甸地震震区的震前应变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国立台湾大学地球科学系 台北 100617
【出 处】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8月3日发生在中国云南省东北部的鲁甸县Ms6.5级地震,恰好位于川滇地块的外缘,其震后一周的余震显示发震断裂除走滑外,还带有少量向东的逆冲分量。为了弄清楚川滇地块外缘这套压扭性断裂产生的构造背景,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技术(D-InSAR)和多时序分析技术(Multi-Temporal InSAR),结合野外地质观察与震间期断层面的滑移模拟,对鲁甸地震震区的震前应变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鲁甸地震的发震构造是NW-SE走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该断裂在鲁甸地震震前的活动速率并不大,两盘的速度差仅有~0.05-0.1mm/yr,但仍然带有自西向东的逆冲运动学分量。模拟的结果显示,包谷垴-小河断裂北段的活动速率较大,而南段几乎被完全锁死。鲁甸地震的发生,与川滇地块向东作持续地扩展运动有关。由于川滇块体向南的侧向挤出运动,受阻于南边界的深大断裂—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的阻挡,唯有向东作扩展运动。在川滇地块南部,一套N-S走向的走滑兼正断层的断裂,如普渡河断裂和绿汁江断裂等,调节吸收了川滇地块内部由于块体向南的侧向移动而产生的N-S向挤压、E-W向伸展应力环境;在川滇地块的外缘地带,包谷垴-小河断裂、曲靖断裂、布拖断裂等压扭性断裂,则调节了块体自西向东的扩展运动,应力环境与块体内部相反,为N-S向伸展、E-W向挤压。可以预见的是,此次鲁甸地震中未破裂到地表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很有可能会在下一次地震中破裂并暴露到地表,并与南侧的曲靖断裂以及北侧的布拖断裂一起,构成川滇地块向外扩展的新的边界断裂。
其他文献
采用非线性自治动力系统分叉理论,耦合求解非定常Navier-Stokes 程和俯仰运动方程,研究了再入飞行器单自由度俯仰运动失稳问题.研究表明,航天飞行器再入时,如果仅有一个配平攻角,随马赫数降低,其配平攻角处的俯仰姿态动态失稳一般对应于Hopf 分叉.作为验证实例,数值模拟了一个球冠倒锥飞船返回舱外形和一个平头有翼双锥外形的俯仰动态失稳现象,结果表明,该返回舱再入时随马赫数降低,发生超临界Hop
飞行器舵面偏转一般有脉冲型、阶跃型、谐波型等三种类型。在舵面操纵作用下,飞行器存在动态响应过程。而当前的舵面操纵特性研究,一般忽略该过程,仅考虑不同舵面偏转角下的力矩特性,以分析舵面反效、操纵效率等静态特性。针对隐身性能好的方形截面飞行器,发展了能模拟多个舵面不同偏转、舵面与弹体相对运动及弹体动态响应的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和动网格技术,数值模拟了方形截面飞行器在三种典型舵面操纵下的非定常气动力演化规
推力转向喷流与高速主流干扰流场较为复杂,合适的湍流模拟方法是计算研究的关键之一。采用一种基于分区混合和基于湍流尺度混合的双重RANS/LES混合计算模型,研究了壁面影响修正、网格拉伸修正和过渡函数等。针对简化飞机模型推力矢量尾喷流与主流干扰产生的复杂流场,数值研究了推力矢量尾喷流与高速主流的干扰效应,系统分析了来流马赫数、攻角、喷管偏转角、喷流马赫数等参数对飞机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相应的流
把无网格算法发展用于求解涉及动边界的非定常粘性流动问题。在处理粘性流动的布点问题时,通过在远离物面的的区域采用传统的各向同性点云,而在物面附近引入各向异性点云,从而在保证物面法线方向布点较密以准确模拟边界层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布点总量,减少了计算时间。对于动边界问题,本文在上述方法获得的初始布点的基础上,采用基于Delaunay图映射的点云运动处理技术,快速得到物体运动每一时刻流场求解所需点云。在所
金塔南山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阿拉善块体的边界断裂之一,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考察和差分GPS测量,对位于金塔南山断裂东端、卫星影像上新发现的的疑似断层进行野外落实,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金塔南山断裂东端发育整体走向与金塔南山-合黎山走向近垂直的正断层系,由7条近平行的正断层组成,长度从不足1km至6km。晚第四纪以来,该断层系具有持续的正断活动,冲沟沟床内发育高约20cm的新陡坎;形成于晚
海原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陆内主干活动断裂带,从广义上讲,其西起哈拉湖,向东经祁连、冷龙岭、天祝、景泰、哈思山、海原,止于六盘山,全长近1000km,并分为多个活动性不同的段落。对海原断裂中段的红疙瘩点进行了详细考察。为了得到可靠的滑动速率,首先使用长距地基LiDAR对该研究点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得到全区高密度的点云数据。另外,采用小型无人飞行器(sUAV)对研究区进行航拍,并将300余张航片进
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产生了近六万个滑坡,大多数滑坡物质至今还停留在震区的山坡和谷地。通过对岷江、沱江、涪江三大河流16个站点地震前后悬浮物通量的比较,利用卫星影像图绘制了滑坡地图,计算得到滑坡物质的体积,并评估了2008年汶川地震对河流输沙量的控制过程和可能的影响时间。结果表明,相对于地震前,三条河流的输沙量增加了3-7倍。根据2008-2012年期间三条河流的年平均输沙速率,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边界“年轻高地形但低水平缩短速率”的特征引发了对其隆升机制(地形演化)的争论,确定新生代地壳缩短量及其对隆升的直接贡献是解决这一争论的关键。选取龙门山南段新生代地壳缩短变形展开定量化研究,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新的二维、三维地震剖面,辅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确定该地区早新生代同构造生长地层记录并建立平衡地质剖面,更准确定量出龙门山南段新生代变形时间序列及其上地壳缩短量;基于浅层地震剖面
The Longmu-Gozha Co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system(LGCF)is located in remote western Tibet,forming a triple junction with both the Altyn Tagh fault(ATF)and the Karakorum fault(KF),the two major
本研究首次报导沿映秀-北川断裂带不同深度产出的多期假玄武玻璃,即多次大地震的直接证据。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岩心研究显示,从575.7~759m深为映秀-北川断裂带,在575.7-578m深的碎裂岩(原岩为彭灌杂岩)中存在假玄武玻璃脉,另外在~732.4m深处的断层泥(原岩为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岩)样品中发现了~2mm厚的假玄武玻璃。SEM-EDS及TEM-EDX分析显示假玄武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