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观点认为,硅酸盐水泥水化产物与硫酸盐反应易生成石膏或(和)含大量结晶水的钙矾石晶体,从而产生膨胀开裂;同时,体系总碱度降低,部分C-S-H凝胶分解,最终使混凝土强度严重损失。但是,在适当条件下还会生成一种腐蚀性极强的产物,它能直接破坏硅酸盐水泥水化产物C-S-H凝胶,导致水泥石完全分解而丧失强度。这就是硅灰石膏。硅灰石膏的生成直接导致水泥石中C-S-H凝胶分解,使混凝土最终变为一种无强度的果肉状泥砂混合物,具有隐蔽性和极强破坏性,因此开展有关硅灰石膏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对硅灰石膏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主要包括生成机理、生成途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等.大量研究表明,硅灰石膏通常在低温下生成,一般在15℃以下(0-5℃最佳)。已有研究认为,硅灰石膏通常由两种途径生成:溶液转变或钙矾石转变生成,而在实际工程中可能两种过程同时发生。不管是哪种方式生成,硅灰石膏皆是松软而无胶结力的,因此如发现混凝土构筑物上有松软的白色或浅灰色物质存在,就有可能是TSA,可取样对其进行分析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