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提高结构应变测量的准确度与精度,对于重大工程结构的损伤识别和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PPP-BOTDA分布式应变测量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应变增敏光纤,不仅提高了应变测量的准确度与精度,消除了纤芯和封装材料间的滑移,还可以按照不同的精度需要设计其具体结构。验证试验表明,应变增敏光纤测量值与真实值相当接近,3次测量值标准差降低至士20με,相当于普通裸光纤的一半。
【机 构】
:
东南大学,江苏南京 210096 东南大学,江苏南京 210096 日本国立茨城大学,日本日立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结构应变测量的准确度与精度,对于重大工程结构的损伤识别和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PPP-BOTDA分布式应变测量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应变增敏光纤,不仅提高了应变测量的准确度与精度,消除了纤芯和封装材料间的滑移,还可以按照不同的精度需要设计其具体结构。验证试验表明,应变增敏光纤测量值与真实值相当接近,3次测量值标准差降低至士20με,相当于普通裸光纤的一半。
其他文献
提出一种大跨度悬索桥结构损伤识别的静动力实用方法,该方法特点是充分利用健康监测系统静动力监测数据,以大桥荷载试验时的静动力状态作为大桥"健康"状况的基准,以大桥"准恒载"挠度曲率的变化和多阶振型变化差值求和作为损伤识别的依据,并以阳逻长江大桥为工程背景进行损伤识别模拟与分析。
在真三轴应力状态下,采用三组最大剪切破坏面依次截取正六面单元体,所得到的单元体即为正交八面体,并利用正交八面体应力空间中的应力成分所建立起的多项式强度模型,得到了特征强度参数计算模型。而通过所给出的两个强度模型计算流程,在仅知道材料的单轴拉、压强度的情况下,仍可预测出任意加载方式下的极限强度,且相应的模型可反映中间主应力和静水应力的效应。最后,对混凝土的多轴强度进行了验证,其结果则说明了模型是合理
为探索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可行性,进行了考虑二次受力的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梁的对比试验,研制了预应力碳纤维板的加载装置,分析了各自的破坏特征和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可行、有效。
本文对国内外桥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常用的设计方法作了较系统的综述,并对现阶段桥梁结构进行性能抗震设计,评价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探讨。对于能力/需求比分析法,推倒分析法与能力谱法、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法三种常用的桥梁抗震性能评价方法进行总结,着重介绍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在桥梁中的发展应用。最后深入剖析了桥梁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抗震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更好的结构性能,减少地震对结构的损伤及其引起的残余位移。由于通常使用的钢筋强度较低,结构往往在强震作用下导致严重损坏。随着高强钢筋的发明,人们期望高强钢筋在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减轻地震对结构的破坏程度。然而,它在结构抗震中扮演的角色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分别在两跨3层、6层和10层混凝土框架的柱中使用高强钢筋的情况与同样条件下使用普通钢筋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比较中使用了非
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简称SMA)的超弹性特性,提出了一种兼具高耗能和自复位功能的新型SMA复合摩擦耗能器(简写为HSMAFD)。HSMAFD由奥氏体SMA自复位装置和摩擦耗能装置组成。试验研究了HSMAFD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考察了位移幅值、加载频率和初始位移对其性能的影响。将HSMAFD安装在一个三层钢框架结构模型上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SMAFD具有良好的滞回耗能和自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两端夹持封装技术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应变放大机制,测量精度超过了裸光纤光栅,而且通过改变封装工艺参数可以调节应变传递率。这种传感器既可以埋入结构中也可以通过辅助构件构成夹持式传感器。利用万能试验机对该传感器进行了应变性能标定实验,研究了不同基体材料上传感器的应变灵敏特性,并与理论分析结果作了对比.这种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在高层大厦模型地震试验中得到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
500m口径球冠状射电望远镜FAST反射面支承结构采用整体索网结构。针对其结构特点以及主动反射面特殊的工作变位使用状态,提出FAST反射面结构健康监测总体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课题进展,研究了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子系统,对传感器进行选型和测点优化布置,优化配置数据采集硬件系统并运用LabVIEW开发了专用的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开发了数据管理子系统,运用SOLServer 2005建立中心数据库,
供水系统是一种网络系统,其抗震可靠性分析包括管网节点之间的连通可靠性分析和功能可靠性分析。连通可靠性分析以理论分析为基础,采用图论理论和Mente-Carlo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各用户点与源点之间的连通概率。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包括正常状态下管网的流分析和震后管网流分析,反映水压、流量等在系统中的变化及分布。
GPS以其全天候、全自动、高精度等特点,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结构变形监测方法。近年来,GPS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桥梁、大坝以及高层建筑等大型结构的安全性监测。本文首先介绍了GPS技术的基本原理,对多路径效应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然后简要概述了GPS的应用现状,最后,结合同济大学新土木大楼的长期GPS动态监测资料,对GPS技术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监测结构变形的工作性能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