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以保障性住房住户的居住环境改造行为为关注点,希望通过这一直接反应物质空间与居住需求错位的现象,探求住户多样化的居住需求,从而为保障性住房设计提供参考,丰富现有基础研究成果.本研究选取了建设于不同时期的沈阳市六个保障性住房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共实际走访调查369户,并对平面布置图进行了数据采集,结果显示共有101户居民对室内环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本文基于改造目的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并深入探讨了
【机 构】
: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保障性住房住户的居住环境改造行为为关注点,希望通过这一直接反应物质空间与居住需求错位的现象,探求住户多样化的居住需求,从而为保障性住房设计提供参考,丰富现有基础研究成果.本研究选取了建设于不同时期的沈阳市六个保障性住房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共实际走访调查369户,并对平面布置图进行了数据采集,结果显示共有101户居民对室内环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本文基于改造目的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并深入探讨了住户的改造行为与家庭结构以及居住模式存在关联.这些改造行为也直接反映了现有保障性住户的多样化居住需求.现有的部分研究已经对这种多样化需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受制于建筑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很难满足如此多样的居住需求.如何回应这些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应该是未来保障性住房设计研究的重要方面.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各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也将随之得到极大的转变.由于多数城市的地铁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各城市如何及时地改变发展策略以应对此种转变变得十分重要.实际上,针对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形成了数种著名理论,如线性城市理论、交通导向发展模式理论(TOD)等.本次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梳理,基于现有线形城市发展模式理论和交通导
本研究试图提出不同于传统城市规划思维,强调科学风水,打破规划范围的疆界,重视城乡环境所具备的空间连续性;分别从GIS建立国土安全格局、以景观格局分析生态底图、以生物气候地图检讨宜居环境等三大步骤,提出适地适性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完成城乡共生底图,绘制成长管理边界,同时提出生态城市设计原则,作为新市镇土地使用划分及管理依据,借此改变传统城市规划设计观念与方法.
高雄市,一个兼具海洋与工业为发展背景的亚热带城市,除了既定的高温炎热的刻板印象外,地形地貌更包含沿海、平原、丘陵、高山等四种地形.在发展地方建筑风貌再造的原则之下,高雄市政府大力推动具有光电系统之阳光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愿景,同时配合推动高雄厝建筑走向符合国际趋势标准,营造永续生态城市.健康建筑,其定义为:"一种体验建筑室内环境的方式,不仅包含物理测量值,如温湿度、通风换气效率、噪声、光、空气质量等
在新型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的集约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该背景下农村集约建设中回迁房的设计进行了探讨.介绍了该区域回迁民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及对居住空间的特殊要求,从住宅精细化、可持续性及院落空间的延续三个方面对回迁房进行了探讨,以设计出宜居、节能的回迁房为目的,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的质量提供保障.
水资源与环境系统决定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由于城市化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洪涝、干旱、水资源短缺等雨水问题严重制约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对构建可持续城市人居环境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人居环境与海绵城市的内涵出发,阐述海绵城市与可持续城市人居环境的关系,分析在可持续城市人居环境下,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海绵城市建设
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管理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单位74万个,公屋大厦有不同的楼宇设计及楼龄.为提高现有公屋可持续性,房委会采纳一套以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维修保养策略,并采用香港品质保证局"楼宇可持续发展指数"评定公屋大厦不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成效,其指数为一环保建筑评级系统,以了解其需要改善的地方,在订立长远维修保养和改善工程计划时制定先后次序.为取得最高成本效益,房委会把楼宇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衡量准则
城市高层集聚区极易发生"热岛效应"、"干岛效应",导致微气候环境的恶化.城市中心区内的开放空间常常陷入高层建筑的包围之中,其微气候环境由于受周边建筑和自身材质的影响,旋风或污染物沉积等不利因素都可能发生.因此认知此类型开放空间的微气候环境对城市的发展较为重要.选择南京商业中心区新街口莱迪广场为研究对象,从实际调研出发,分析城市中心区高层聚集区域内以硬质铺地为主的开放空间的微气候环境质量,从而为探寻
上海快速更新改造的背景下,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导致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形态多元并存的现象.滨水区作为城市极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容纳了城市改造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和社会特征的人群聚居功能及其游憩功能.在滨水区居住空间分异背景下滨水区新建绿地的公平性和使用效率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尽管在空间距离的布局方面,社区与绿地之间的可达性在滨水区开发中被普遍关注,但是这些空间为导向的布局
本文以浙江松阳老街交通系统改造为例,分析提出城市边缘空间交通系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交通拥堵、道路系统混乱、与城市车行交通系统无联系等问题.通过分析松阳老街的自组织演变形成与自组织形成过程与自组织退化过程,提出城市边缘空间交通系统发展停滞的关键原因是其自组织系统的开放性降低,系统自我发展的内力减少.并提出城市边缘空间交通系统的自组织更新需要根据自组织演变过程阶段性进行.最后提出通过合理引入车行
随着现代化建设对城市改革要求的深化,城市的高速发展加剧了空间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具体表现为日渐衰落的棚户区与城市新型现代化建设区所带来的城市效应的差距.城市外来移民通常利用社会网络聚居在城市衰落的边缘地带,这些边缘地带随之作为城市中一种新型的城市"第三空间"——移民聚居区,在城市中异军突起,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视.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中这种新兴的移民聚居区与城市建设发展区域的问题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