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微创后外侧入路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逐渐在国内流行,探讨Super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特点, 然而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由于自身特性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难点。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手术技巧以获得手术成功,缩短学习曲线。方法采用SuperPath手术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75例80 髋,男40例43髋,女35 例37髋;年龄40岁~75 岁,平均63岁。经随访并Harris 评分法评分。采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微创后外侧入路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逐渐在国内流行,探讨Super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特点, 然而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由于自身特性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难点。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手术技巧以获得手术成功,缩短学习曲线。方法采用SuperPath手术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75例80 髋,男40例43髋,女35 例37髋;年龄40岁~75 岁,平均63岁。经随访并Harris 评分法评分。采用硬腰联合麻醉,体位采用侧卧位,患侧在上,腋下垫枕,骨盆体位架前后固定,骨盆及躯干的冠状轴始终保持与手术床呈90°,术前常规静滴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以减少术中出血,术前半小时静滴抗生素。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Pull 法和Introducer 法经皮内镜下造瘘术(PEG)在建立肠内营养通路中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 年1 月~2018 年8 月于本单位消化内镜中心首次行PEG 的连续患者临床资料,并比较分析造瘘相关病因、操作难度、近期换管比例、并发症(包括胃/腹壁出血、腹腔内出血和吸入性肺炎等主要并发症和气腹、脓肿和伤口感染、腹泻、疼痛、造口渗漏、造瘘管移位/堵塞等次要并发症)及其影
目的 “Warburg 效应”是肿瘤细胞重要的代谢特征之一,肿瘤细胞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仍进行糖酵解,亦称“有氧糖酵解”。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肿瘤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因此探索肿瘤代谢变化及机制,以及靶向肿瘤代谢的肿瘤代谢调节治疗成为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目前基于肿瘤代谢的一些治疗方法如生酮疗法、大剂量维生素C 等逐步引起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视。
目的 目前临床中针对晚期癌症病患并未制定出有效诊治措施,因此,如何提升病患生存质量尤为重要。癌症病患通常因梗阻及病痛等因素影响,出现厌食现象,诱发营养不良,最终可能产生恶病质。恶病质为导致病患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对病患器官功能、机体组织等造成损伤,减弱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患生活质量,故对病患行营养支持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晚期癌症病患营养状况予以调查,并对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成效予以分析。
目的 调查继发性气道消化道瘘住院患者营养及运动的认知现状、营养状况及疾病治疗的选择意愿,为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营养运动宣教、疾病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53 例继发性气道消化道瘘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内容包括患者问卷调查、医生及营养师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膳食回顾、运动情况评估,计算并比较患者能量及蛋白质的每日实际需要量及目标需要量。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缺损的重建和翻修策略.方法:2009 年3 月至2014 年4 月,对53例人工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后失败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其中男33 例,女20 例; 平均年龄64.5 岁( 51 ~ 81 岁).距初次置换术时间为1 ~ 16 年,平均7.6 年.翻修原因: 关节不稳15 例,脱位14,假体松动10,感染9,假体断裂2例.Paprosky 分型:Ⅰ型26例
目的:通过分析非典型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的SUVmax值,及两者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探讨18F-FDG PET/CT在鉴别非典型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有脊柱病变且有18F-FDG PET/CT检查结果的80例患者,17例经临床确诊为非典型脊柱结核患者,63例经临床确诊为脊柱肿瘤患者。
[背景] 脊柱结核作为最常见的肺外结核,发病率占骨关节结核的50%-60%。典型的脊柱结核表现为相邻椎体及椎间盘破坏,合并有椎旁或腰大肌脓肿。非典型的脊柱结核在文献中报道较少,主要报道有三种类型:1、结核累及棘突;2、不累及椎间盘的多节段结核;3、没有骨性结构被破坏的脊髓硬膜外压迫。本文旨在介绍8例多节段非连续脊柱结核的影像学及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及评价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3年9月在我院收治、随访资料完整的15例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均行翻修手术,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抗结核治疗情况;收集所有患者第一次手术术前术后、翻修手术术前术后以及最后随访的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各个时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后路保留椎弓根下壁的经椎间盘+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在电生理监护下经后路行保留椎弓根下壁的经椎间盘+椎弓根截骨术,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慢性背部疼痛,无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Suk标准观察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型(NF-1)非营养不良脊柱侧凸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回顾采用一期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NF-1非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者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13.8±3.1岁,10例主弯为胸弯,3例主弯为胸腰弯,2例主弯为腰弯.采取病例配对的方法,依据年龄、性别、主弯类型及大小选取15例AIS患者并回顾其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