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在((水质铵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 7481-87)的基础上,基于经典的Berthelot反应,建立了一种可以有效区分无机和有机氯胺的方法——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结果证明,在硝普钠的催化下,一氯胺与水杨酸按一定的化学计量比反应生成在703 nm处具有强烈吸收的靛酚类物质,可用于一氯胺的定量。由于Bertllelot反应的发生要求α-N上具有两个可供换交换的氢原子,因此水中有机氯胺(除氯化
【机 构】
:
河海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 210098
【出 处】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09年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水质铵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 7481-87)的基础上,基于经典的Berthelot反应,建立了一种可以有效区分无机和有机氯胺的方法——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结果证明,在硝普钠的催化下,一氯胺与水杨酸按一定的化学计量比反应生成在703 nm处具有强烈吸收的靛酚类物质,可用于一氯胺的定量。由于Bertllelot反应的发生要求α-N上具有两个可供换交换的氢原子,因此水中有机氯胺(除氯化苯胺外)和其它有效氯物种在本方法中的响应值很小,均小于一氯胺的±3%,不影响一氯胺的定量.在有机氯胺溶液中的一氯胺的回收率为100±5%.水中其它共存离子,如SO42-,PO43-,Ca2+,Mg2+等在常见浓度范围内均不影响一氯胺的定量。方法检出限为0.02mg.1-1,对不同浓度标样的测定表明,相对标准偏差<10%,自来水本底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6.0~103.5%。
其他文献
粉末微滤成膜技术介于膜技术和传统砂滤技术之间,填补了这一过滤技术的空白。粉末微滤成膜技术的诞生将与超滤技术争夺市场空间。本技术拟用于去除水中的浊度及COD研究。在本试验中,着重研究微滤成膜技术对浊度的去除效果。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较高的跨膜压差条件下进行;第二阶段在较低的跨膜压差条件下进行。
分别采用超滤、高密度沉淀+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常温常浊期、高藻期的黄河水,重点考察超滤对浊度、有机物、藻类的去除情况以及超滤的运行以及化学清洗恢复情况。结果表明,超滤膜直接过滤黄河水、高密度沉淀+超滤组合工艺处理黄河水,都能去除原水中所有藻类,且能保证出水浊度小于0.1NTU,对CODMn的去除分别达到12.7%、34‰高密度沉淀预处理能够延缓源水对超滤膜造成的污染,化学清洗周期达到2个月以上,而且试
以粉末活性炭为微生物载体,考查了膜生物反应器(MBR)对高有机物、高氨氮微污染源水的处理效果。连续运行试验结果表明,膜生物反应器对CODMn、氨氮等指标都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进水平均CODMn浓度为6.87mg/L时,出水CODMn可以控制在3mg/L以下;在进水平均氨氮浓度为5mg/L时,其去除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出水的亚硝酸盐氮浓度可控制在0.01mg/L以下;硝酸盐氮也没有因为氨氮和亚
采用聚合氯化铝-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AC-PDMDAAC)复合混凝剂处理腐殖酸-高岭土模拟水样,并对混凝出水进行超滤处理,研究了混凝剂投药量及进水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出水进行了氯消毒实验(消毒剂为NaClO溶液).通过比较相同条件下混凝出水与混凝。超滤出水经氯消毒处理后的游离性余氯剩余浓度,发现混凝-超滤出水进行氯消毒时消耗更多的氯,说明其生成消毒副产物的量更大。利用AQUASIM软件对所
采用深井地下水配水试验研究了高氟饮用水纳滤除氟的可行性、膜污染及共存氯离子浓度对纳滤除氟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滤对原水中的所有共存阴离子均有截留效果,原水F-浓度低于6mg/L,纳滤出水的F-浓度低于1.2mg/L,能满足农村地区的生活饮用水标准.随着F-浓度的增加,其截留率下降;进水共存Cl-浓度的增加,F-的截留率呈下降的趋势,F-的截留率降低的百分数在Cl-每增加1个mol数和氟离子增加0.1
新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自来水厂出水的微生物指标和消毒副产物的指标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最近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供水的公共病原体感染事件,也对我国供水行业的微生物安全提出了挑战。在这些情况下,给水厂采取紫外线+氯(氯胺)的组合式消毒工艺可以满足国标的微生物标准和消毒副产物标准的要求。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模拟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用于紫外线消毒反应器设计的技术。
本文对天津开发区净水厂三期工程中采用紫外线联合氟消毒的必要性、设备选择及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采用此联合消毒技术可保证生活饮用水完全满足新国标要求,同时可保证水在管网内保持一定的持续消毒效果,对确保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各厂家及设备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对影响紫外线消毒设备选择的因素和关键点进行充分把握,对科学合理选择消毒设备非常重要。另外要在实际应用中对紫外线消毒设备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H2O2与UV工艺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特点及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mmol/LH2O2投加范围内,随H2O2投加量的增大,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果不断提高,藻的光合活性不断下降;而投加量超过2mmol/L后,灭活率并无明显提高;UV工艺对铜绿微囊藻有较好的灭活效果,在藻浓度为35×108个/L条件下,91.8mJ/cm2的剂量即可使藻停滞生长7d以上:UV工艺
采用umu遗传毒性测试方法考察了消毒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消毒剂氯氮比对某饮用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出水加氯或氯胺消毒前后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后水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20~70ng/L),加氯或氯胺消毒后遗传毒性增加。反应时间为24h,在相同投加量下氯消毒遗传毒性(40~95ng/L)高于氯胺消毒遗传毒性(20—40ng/L);当氯初始投加量从0mg/L增加到10mg/L时,炭后水的遗传毒性先
应用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对长江原水、常规工艺、强化常规工艺和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进行遗传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在0.13~1.00 L水的范围内,长江原水、常规工艺出水、强化常规工艺出水可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显著升高,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未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升高;长江原水、常规工艺、强化常规工艺出水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在浓度每皿相当于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