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靛瑶宗教信仰中神祗研究--以度戒仪式为例

来源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ecue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度戒仪式是蓝靛瑶男子一生中最重要和隆重的仪式.度戒仪式不是已认定的成年礼那么单纯,是蓝靛瑶为了强化文化凝聚和族群边界而累加上近乎入教的宗教仪式.从蓝靛瑶道边和师边神祗的命名特征来看,蓝靛瑶的神祗既受汉族传统宗教信仰的影响,又保留蓝靛瑶本族群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和英雄崇拜,把道教、佛教、本民族的图腾崇拜、多神崇拜糅合在一起.
其他文献
由何基开创的北山学派,自宋光宗嘉定元年(1208)何基师事黄干为奠基的标志,至元顺帝后至元三年(1337)许谦去世,跨越宋元两代延续了将近130年,许谦去世后,北山学派虽然没有再产生有影响力的学者,却被明修正史《元史》确认称为"朱学世嫡"(见卷一百八十九《许谦传》),这在宋元朱子学各个传授分支中是绝无仅有的.本文无意对北山学派的学术成就作全面的梳理考察,而主要考察两个问题:北山学派的"朱学世嫡"是
《内典随函音疏》是五代时期释行瑫撰写的一部大型音义书,目前有五种零卷保存在北宋时所抄金粟山大藏经中.该书对汉文佛经的校勘有着特殊的作用:一是保存了大量未见于他书的异体俗字,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写本佛经用字的原貌;二是有助于考订佛经中的异文,辨其是非;三是有助于考察传本佛经文字讹误之由,帮助更好地鉴别今本佛经中的异文.
莫里森的《乐园》在塑造文化共同体方面的启示意义不仅隐含于小说的题目,还反映在小说中并置的两个家园共同体(鲁比黑人小镇和女修道院)的构想、设计当中.鲁比小镇固守历史,防范排外、男权专制,致使共同体逐步丧失向心力;女修道院内虽然包容和谐,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但对外孤立封闭.两个家园都走不出狭隘的"伪共同体"的逻辑和绝对化的倾向,莫里森通过慎思黑人男女分别在创建家园、追求乐园过程中的得失,反思民族主义者在
中国文学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的发展,高校教学成为中国文学在埃及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埃及学者对中国文学的大量翻译促进了中国文学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加大了中阿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学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中国文学追求的审美价值的普适性,深深地吸引着来自伊斯兰文明的埃及人,对埃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与中国文学的对外输出总量相比,中国文学在埃
本文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会"带名词性宾语这种现象.先对比了"会NP"结构中的"会"跟动力情态动词"会"在语义和语法分布上的共同点,确立了"会NP"结构中"会"的动力情态动词身份.接着又运用变换关系和名词的意义内容说明了"会NP"结构生成的语法机制.最后,用物性结构的思想,解释了"会NP"结构的产生机制:"会NP"结构当中的NP并不是单纯的名词性成分,而是隐含了某种谓词的名词性成分;这种结构中的名词性
网站的语言文字规范是网络语言规范的重要切入点.其规范对象以纯语言文字符号为主,兼及其他多模态符号,可分成框架语言和语篇语言两类.规范工作应坚持刚柔并济、通专兼顾、形意结合、动静相宜等原则,这些原则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要得到充分体现.规范标准的建立应参考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政府颁发的网站管理文件和语言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评估实施方案应对评估流程、团队组建和技术支持作详细的说明.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立分离,迫切需要建构一个超越二者并能被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公共舆论场,两大舆论场"双焦共振""双域互动"是其建构的可能性路径.电视问政正好契合了上述路径,通过电视问政建构公共舆论场并引导舆论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是单纯的"经济学"理论,更不是关于私人赚钱的工具指导学,与其他任何经济学理论相比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最大理论特色就在于它的"政治性":抱着为工人阶级的权利和利益辩护,为无产阶级求解放指引方向的价值观,用他创立的总体方法论结合历史、社会、法律、政治全景式地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资本的秘密和社会本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和历史宿命,并据此提出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原则
资本生成于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体系之中,秉承理性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思维在空间上逐步展开,将人类精神生产领域纳入自身运转的逻辑掌控之中.资本的生成与现实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系,文化是特定社会现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有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资本才具备与文化发生实质勾连的逻辑驱动、需求拉动和技术支撑.一方面文化生产需要引入资本的逻辑来优化资源配置、改造生产方
明清之际中西礼仪的深层次碰撞,开启争论至今的儒家礼仪性质问题,其中一份发放全国多地的问卷调查为展示儒家礼仪考辨的丰富意义.文章通过揭橥答卷人的偏见,将问题置于礼经学注疏传统中逐一考查,再以阿奎那的宗教行为论为框架为参照,将被遮蔽至今的儒家礼仪的信仰根基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