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解临床分离的59株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以及耐药菌株中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突变情况。本试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15种抗菌药物对水产源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根据药物敏感性结果选取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菌株,采用PCR法扩增其喹诺酮抗性决定区(QRDR)靶基因gyrA和parC,并通过测序分析其靶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发现:24株(40.7%)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中
【机 构】
:
Key laboratory of fishery drug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R.China.Pearl River Fisheries
【出 处】
:
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二十八次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临床分离的59株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以及耐药菌株中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突变情况。本试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15种抗菌药物对水产源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根据药物敏感性结果选取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菌株,采用PCR法扩增其喹诺酮抗性决定区(QRDR)靶基因gyrA和parC,并通过测序分析其靶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发现:24株(40.7%)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中萘啶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依次为40.7%、16.9%、20.3%、8.5%。24株喹诺酮类耐药菌株中gyrA基因编码的第83位氨基酸均存在Ser→Ile的突变;19株菌的parC基因有突变,其中18株的parC基因第87位氨基酸存在Ser→Ile的突变,1株存在Ser→Arg的突变,有5株未检测到突变;parC突变的菌株均同时发生gyrA突变。数据分析显示临床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程度不一,其中萘定酸的耐药最为严重,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次之。喹诺酮类耐药菌株的QRDR靶基因gyrA均发生突变,但未发现菌株的耐药性与其QRDR区域的突变存在线性关系,这表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不仅与药物靶位基因的突变有关,也与其他的耐药机制存在关联。
其他文献
为了解广东地区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本文对112株不同时期来源于广东不同种类患病水产动物气单胞菌,用K-B纸片法测定112株气单胞菌对20种抗菌药的耐药性,数据经WHONET5.6耐药监测软件分析。结果表明,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高达85.7%和79.5%,其次对利福、平、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链霉素、萘啶酸、磺胺类、头孢西丁、四环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分别达
为了解湘华鲮(S.decorus tungting(Nichols))的能量代谢情况,以人工繁殖获得的湘华鲮幼鱼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鱼体耗氧率、铵氮排泄率及窒息点,初步评价水温变化对其呼吸代谢水平的影响。经测定发现,水温26℃时,湘华鲮幼鱼耗氧率、铵氮排泄率最高,分别为0.52mg·g-1·h-1、3.54μg·g-1·h-1,30℃时分别下降为0.52 mg·g-1·h-1、3.28μg·g-1
2009年7月12日至10月21日和2010年5月1日至11月6日,水温23-31℃范围下,在3口2.72m×1.55m×0.72m、水深0.62m的水泥育苗池和3口1.2m×1.0m×1.0m、网目20目/英寸的小网箱中,分别放养100尾体长0.7~1.9 cm的新吉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苗,投喂含不同剂量的苯甲酸雌二醇(EB)激素的饲料,以获得用于生产YY超雄
通过对鲈鲤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其肌肉鲜样含肉率为79.93%,蛋白质为18.22%,水分为78.77%,灰分为1.15%,粗脂肪为0.93%,胆固醇为88mg/100g.肌肉中17种氨基酸总量为干重的89.69%,鲜味氨基酸占干重的32.51%,占氨基酸总量的36.25%,必需氨基酸占干重的38.47%,占氨基酸总量的42.89%,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占千重的43.84
使用LB,2216E,TCBS等3种培养基,分离青蟹(野生,健康、患牛奶病)肠道微生物。结果表明,野生青蟹肠道可培养微生物包括芽孢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弧菌属、气草胞菌属和莫氏摩根菌属等五个属共11株细菌;健康青蟹肠道可培养微生物包括弧菌属、希瓦尼菌属、发光杆菌属、沙雷氏菌属、微小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共20株;患病青蟹肠道可培养微生物包括弧菌属、希瓦尼菌属、发光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共14株。利用分离得
建立水产品中有9种磺胺类(SAs)药物残留量同时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以氘代试剂做内标,选择乙腈提取,用正己烷脱脂,旋转蒸发浓缩,采用LC-MS/MS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测定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9种磺胺类(SAs)药物的检出限(LOD)为1.0μg/kg,定量限(LOQ)为2.0μg/kg,检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5%~14.6%(n=6),加标回收率达到69
通过活水机和叶轮式增氧机在罗氏沼虾养殖中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了使用活水机对罗氏沼虾养殖水体环境和养殖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水机使整个虾塘水体上下前后左右处于循环微流水状态,全面改善了养殖水体中溶氧分布,增加了虾塘中下水层溶氧量,减少了晴天因溶氧饱和溢出而造成的浪费,提高了溶氧利用率,保持了水体PH的稳定性,降低了水中NH4-N、H2S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改善了底层水体和底质淤泥状况,为罗氏沼虾造就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长江上游江段的特有鱼类和主要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著述颇多。本文对圆口铜鱼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回顾。介绍了圆口铜鱼的形态特征、栖息环境与食性、繁殖与发育等生物学特性,探讨了圆口铜鱼生存环境与资源状况,病害防治,遗传物质、种群多样性等遗传学特性以及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为了解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幼鱼的生长特性,在水温20~32℃时,试验对白甲鱼幼鱼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甲鱼幼鱼全长日均生长0.0544 cm、平均瞬时增长率1.006%,日均增重0.054g、平均瞬时增重率2.709%;白甲鱼幼鱼的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TL=0.0525t+2.3129,R2=0.9932;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Wgc=0.3
研究了养殖密度对长薄鳅稚鱼生长的影响。养殖密度分别为1、2、4、8尾/L,经过28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在1-4尾/L之间,长薄鳅稚鱼的最终体重、特定生长率、日增重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升高,进一步增加养殖密度(8尾/L),稚鱼的生长反而下降,饵料转化率和净增重却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组(4、8尾/L)长薄鳅稚鱼个体生长速度离散度明显加大,稚鱼的成活率也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