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意义:烦躁属于神志病范畴,患者自觉心烦或烦躁而有闷热的感觉,心神不定,高热,心情不好,焦虑等均会引发烦躁不安,以心中烦热不安,手足燥扰不宁等为主,许多躯体疾病发病过程均可出现,是临证中常见的神志异常表现,常伴随多种系统疾病发生,有时也是病人的主诉症状,可视为一种独立疾病,特别是老年病患者常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及工作压力逐渐加重,患烦躁的患者逐年增多。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烦躁往往成为加重其他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精神障碍的直接因素。如在抑郁症中医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中"烦躁"的发生率在80%以上,并且其常常出现在危急重症患者上。因此,对烦躁的干预治疗愈发受到国内外本领域内学者的关注。现代医学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法不多,多以心理辅导或服用镇静药物,但大部分镇静药物具有成瘾性及一定的副作用,且停药易复发,且长期用药易出现头昏、头晕、恶心、肠胃不适、乏力等不良反应。中医学源远流长,在治疗烦躁的临床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诊疗优势日益突出。作为神志病科常见疾病,其中医诊疗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客观化是其中医医疗技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进行其相关临床、科研活动评价的参照标准,是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尚缺乏烦躁相应的中医诊疗指南与标准,各教材著作中,烦躁相关的中医证候诊断及治疗方案存在严重的临床分型、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问题,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当前的学术研究进展及标准研制方法的需要,使得目前临床研究皆"各执己见",使得研究现状缺乏理论导向,难以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体系。同时,缺乏一定的切合本病实质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指导,严重影响了中医诊疗优势与作用的发挥,亟待按照当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技术要求制订,以适应当代临床技术要求及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有效发挥的需要。同时,更需要基于中医神志病学学术体系及理论内涵指导下,方能形成科学、有效的烦躁中医诊疗标准化研究方法体系。本项目基于当前中医神志病学发展现状,将中医神志病学理论内涵引入烦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客观化研究中,开展烦躁的中医辨证、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等标准化研究工作,以期建立科学规范的基于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探寻其防治规律,规范诊疗及预后评价体系,形成基于中医神志病学理论的"能够为行业内实际应用、能被行业外广泛接受和认可、并与国际诊疗指南接轨"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约束力及推广应用价值的烦躁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并在行业内发布并推广应用,将烦躁中医临床诊疗纳入标准化、科学化与规范化的轨道。研究现状:传统医学认为:烦躁是因素体气血阴阳虚亏,脑神失养,或痰、瘀等邪气侵扰脑神所引起的一种神志不安性疾病。以自觉烦躁不安,坐卧不宁,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少阳之复,大热将至……心热烦躁……"对烦躁的病因明确提出为热邪所引起。在该篇中还提到"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烦躁……"在此提到烦躁乃由少阴心热引起。《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体重烦冤"认为烦躁是由肾水不足、水火失济而心火扰动所引起。《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曰"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烦心脑中热",指出了温热之邪流行,内犯五脏,肺首当受其害,金失清肃,浊气下降,故心烦、头痛、脑中热。综上所述,《内经》中已较明确地阐述了烦躁的病因,以外邪内侵为主,病位主要在心肾,以及与其他脏腑有关的发病机制。历代医家文献论述十分丰富,近现代诸多著作如《中医神志病学》《中医精神病学》以及神志病专业相关教材等专科著作皆以此为病名,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现代医学并没明确的对因治疗药物,大多以辅助治疗为主。大部分患者需要应用精神类及镇静剂类药物,其副作用大,依赖性强,不宜长期服用,且服药后记忆力、精细操作等均受影响。中医药诊治烦躁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根据发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患者临床证候特征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基于中医神志病理论的中医治疗疗效确切,手段多样,具有经济、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而且长期疗效相对稳定。这些方法从多角度、多靶点干预治疗,将中医辨证论治、审症求因的思想应用其中,疗效确切。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中医临床证候表现与辨证分型,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中医治疗烦躁仍存在临床疗效评价尚未规范化,随机分组、对照标准不统一,缺乏远期回访,缺乏规范的诊疗和预后评价体系等问题。因此,烦躁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应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并重视对证方剂疗效的证据,亟待应用先进科学的系统研究方法,循证性的制订烦躁的临床诊疗指南,在辨证、诊疗方面给与权威的导向,促进更深入的理解中医药治疗烦躁的科学内涵。研究内容:烦躁是临证中常见的神志异常表现,常伴随多种系统疾病发生,有时也是病人的主诉症状,可视为一种独立疾病,往往成为加重其他精神障碍的直接因素,或是最常伴发的病证,多出现在危急重症患者上。本项目以烦躁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挥我国特有的中医神志病学学科优势,在继承传统医疗经验、吸收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标准化研究规范,梳理大量古今烦躁相关文献,对烦躁的中医诊断、治疗、预防调护等进行文献和临床研究,经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临床调研、专家研讨等多个研究环节,组织实施基于证据的循证性指南的制定,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及中医药防治烦躁的整体疗效,促进中医神志病标准化与规范化进程。宣贯及应用范围:烦躁是神志病科常见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常常是睡眠障碍、焦虑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精神障碍的直接因素,或是最常伴发的病证,亦是诸多各科疾病常伴有的病证,临床十分常见。本指南主要应用于中医神志病专科医院,中医综合医院的神志病科、中医心理科、心身医学科,以及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医院的精神科等。鉴于本病的临床发病特点,可应用于各级基层、各专科、中医综合、西医综合等医疗机构及相关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