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引言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是严重威胁养禽业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人兽共患病病原.目前H5亚型HPAIV已在全球十几个国家有感染人的报道,其致死率超过60%,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不同亚型流感病毒之间的基因重排是产生新型流感病毒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从我国北方地区养禽场分离的一株H5N2亚型的重组HPAIV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基因组特征分析,揭示其遗传演化规律,从而更好
【机 构】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46;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出 处】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是严重威胁养禽业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人兽共患病病原.目前H5亚型HPAIV已在全球十几个国家有感染人的报道,其致死率超过60%,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不同亚型流感病毒之间的基因重排是产生新型流感病毒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从我国北方地区养禽场分离的一株H5N2亚型的重组HPAIV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基因组特征分析,揭示其遗传演化规律,从而更好为评估该新型病毒的潜在危害及疫苗储备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体外瘤胃发酵考察枣核对日粮中添加瘤胃液日粮发酵及养分消化的影响,为其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通过调节基础日粮中枣核水平,设计枣核比例分别为0、5%、10%、15%、20%、25%共6种日粮,每个处理2个发酵罐.选3头带瘘管晋南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饲喂7天后于体外发酵试验前一天晨饲前,采集瘤胃液3600mL,双层过滤后混合均匀备用.试验开始后,要求在39℃
反刍动物日粮纤维在动物的消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对稳定瘤胃pH环境、保证瘤胃健康和动物高产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反刍动物日粮有效纤维的推荐量和推荐形式并不明确。本文拟从纤维物理有效性评价体系、需要量评价方法及目前纤维需要量推荐形式等方面进行总结,为生产上合理应用不同体系提供定量的数据。目前,评价纤维物理有效性主要包括宾州筛体系(PSPS体系)和采食指数体系(CI体系),其中PSPS体系应用最为广泛
反刍动物由于瘤胃的存在,对蛋白质的利用具有不同于单胃动物和禽类的特点,目前我国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需要采用小肠可代谢蛋白质进行评价,小肠可代谢蛋白质主要包括饲粮非降解蛋白质和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两大部分。在正常饲喂条件下,微生物氮是反刍动物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占进入小肠的蛋白质的比例为40%~80%,且小肠吸收的氨基酸几乎有50%以上全部来源于微生物蛋白质,因此定量微生物氮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旨在通过饲
饲喂低DCAD日粮可有效防治围产期动物低血钙,胃肠道跨膜钙吸收是维持围产期动物血钙稳恒的重要途径,维生素D受体(VDR)是钙跨膜主动运输的关键调控生物大分子。但对于低DCAD日粮是否通过促进围产期动物胃肠道VDR表达水平来促进钙吸收,进而防治低血钙的发生这一过程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DCAD水平对围产期山羊VDR表达水平及血液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根据年龄、体重、预产期相近的原则,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精饲料不同补充量对西杂肉用母牛营养物质代谢及体增重的影响.试验选择9头4月龄左右,体重在(131.58±20.00)kg的西门塔尔杂交母牛(西门塔尔♂×本地黄牛♀),分成3组,分别为Ⅰ、Ⅱ和Ⅲ组.Ⅰ组、Ⅱ组和Ⅲ组每天每头牛精饲料的饲喂量分别为1.5 kg、1.8kg和2.1 kg,粗饲料(干麦秸)为自由采食.试验期为35 d,预试期30 d,正式期5d.测定饲料样及粪样中干物质
本试验通过全收粪尿法、尿嘌呤衍生物法和同位素灌注等方法的应用,旨在研究调控日粮和瘤胃对内蒙古白绒山羊氮代谢、微生物蛋白质合成以及尿素氮循环的影响.试验共包括三部分,试验一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为43.83±2.95kg,装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日粮分为低氮(7.5%)、中氮(10.5%)、高氮(13.5%)三个氮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氮水平增加,氨氮(NH3-N)
烟酸作为动物机体内重要的辅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机体内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对动物体内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报道表明,饲粮中添加烟酸的能不同程度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和饲料养分消化率,烟酸作为抗热应激饲料添加剂,能缓解机体因夏季高温天气产生的应激反应,但此类研究多来源于荷斯坦奶牛。本试验目的旨在研究
引言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病是目前危害养鸭业的一种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分布广泛、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这给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带来困难.药物治疗作为当前养鸭业生产中重要的防治手段,导致该菌产生广泛耐药性失败.但对鸭疫里默氏菌的耐药机制报道甚少.本研究主要对我国广泛流行的血清1型RA菌株进行了甲基化酶基因ermF的研究,首次报道了该
引言鸽1型疱疹病毒于1967年从感染鸽子体内首次分离到,随后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感染鸽主要表现为打喷嚏、结膜炎或咽喉有溃疡和伪膜等,往往因并发鸽毛滴虫或其他细菌感染使临床症状加剧并出现死亡,耐过鸽群则成为病毒携带者并定期排毒.作为养禽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鸽在我国饲养数量庞大,地区分布广泛,但是对于其疾病流行状况关注较少.2012年7月,我们首次从北京地区某肉鸽群感染鸽体内分离得到1株鸽疱疹病毒并
引言2010年6月,我国发生以产蛋鸭产蛋量急剧下降和雏鸭高死淘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将此病暂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随后证实引起上述鸭疫情的病毒为一种虫媒黄病毒、Ntaya病毒群中的Tembusu病毒[1,2].黄病毒病自从2010年流行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而且,鸡、鹅和麻雀对病毒易感或是病毒的携带者[3-5],国内外目前尚无商品化疫苗,有必要研究预防用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