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技战术水平的日益接近,竞技比赛中的竞争也日趋残酷。巨大的比赛压力,长期、大强度的且相对乏味的运动训练,更容易使得运动员产生运动性心理疲劳。现阶段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行为控制尚处于实证研究的构想萌发阶段,如能借助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心理机能的理念,从关注运动员心理韧性、乐观和希望等品质对心理疲劳的影响出发,或许能提出更有效的应对、预防和控制措施。Raedeke和Smith(2001)将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分为情绪和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对运动的消极评价三个维度。基于该理论模型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内源性压力(个体认知和人格等)和外源性压力(社会性支持等)既是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也是研究有效控制心理疲劳措施的切入点。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影响下,近期有研究发现特质希望与心理疲劳呈现负相关,高希望特质的个体由于体验到更少的压力,因此产生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可能性更小(Henrik Gustafsson,et al.,2013),也有针对世界顶级运动员的质性研究表明,具备高水平心理韧性的运动员在压力情境下能很好地控制负性能量以及自我态度,因而能有效避免潜在压力源的负面影响(David Fletche,& Mustafa Sarkar,2012)。大量的研究表明,情绪和体力耗竭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核心维度,因此,帮助运动员进行有效应对逆境或许可以从关注运动员的乐观能力出发。已有研究表明,代表乐观能力的乐商(OptimisticIntelligence Quotient)可能是一个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人未来发展命运的因素,有利于成就灿烂辉煌的事业;并且乐观是可以学习的,也同样可以促进个体心理韧性水平的提升(冯缙,2012)。鉴于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还很匮乏,故今后需加强对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揭示其与引发心理疲劳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影响因素和心理疲劳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由此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深化运动心理学有关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理论认知,又可以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科学训练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