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营养风险是指现存的或潜在的营养和代谢状况对疾病或手术有关的不良临床结局的影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及疾病等因素影响,慢性营养不良等事件发生率在21%-69%.中医学理论认为,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内在决定因素,人类的体质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人的个体差异及与健康疾病相关性,是实现个体化诊疗的前提.本研究以存在营养风险的老年患者为对象,通过临床观察和调研了解其中医体质特点、慢性病诊断情况、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养风险是指现存的或潜在的营养和代谢状况对疾病或手术有关的不良临床结局的影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及疾病等因素影响,慢性营养不良等事件发生率在21%-69%.中医学理论认为,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内在决定因素,人类的体质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人的个体差异及与健康疾病相关性,是实现个体化诊疗的前提.本研究以存在营养风险的老年患者为对象,通过临床观察和调研了解其中医体质特点、慢性病诊断情况、日常行为生活习惯,为以后运用中医理论调摄体质、防治慢性疾病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中医药信息化是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技术支撑,也是体现中医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全面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驱动中医药现代化,是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的必然选择[1].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中医药与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分析,互联网由PC时代过渡到移动时代,中国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已经形成.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面临着复杂、艰难的倒逼局面,"互联网+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教育己走过50多年的办学历程,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移动互联技术生态下高等中医药教育如何结合自身特点,认清"移动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9年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的通知》,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八大支撑之一,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
随着医院业务的发展和新医疗政策的不断推出,各级医院在不同时期先后建立了以EMR、LIS、PACS、临床路径等信息系统为主要组成的临床信息体系和以HIS、HRP、OA等信息系统为主要组成的医院运营管理信息体系.由于分期建设,各信息系统一般来自不同的软件厂商,所采用的数据源与软件架构也各不相同.这些异源异构的信息系统间数据交互与共享一般通过一对一的接口来实现,但随着信息系统的增加,系统间的接口数量呈平
中医药信息化重大工程取得重大成果近两年国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医药领域以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引领,以全国20多家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为龙头,辐射和带动着区域信息化建设,推动基于中医电子病历和临床应用的信息化建设,加快融入区域医疗互享互通的进程.在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4家中央属大型中医医疗机构中实施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初步形成了"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新
2007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提出了四大主要任务.实践证明,"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成就显著.卫生政务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卫生统计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与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等相继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和部门建立起来,卫生信息化在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科研实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医作为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是中国最具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人类疾病诊治与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西医诊断主要依据仪器、设备的检查结果进行病理辨识、定量分析、逻辑判断不同,中医诊断更多地是医生凭借经验,采用察舌、切脉、望神、问症等方式,通过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做出直
中药信息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首先对蕴藏着大量中药学、化学、药理学和生物医学信息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类和整编,这包括将中药的原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传统中医药经验理论中的药材性味、方剂配伍、适应症和药效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的编辑处理,再整合大量随机的生物实验和色谱、光谱等数据,然后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这些数据,从而迅速提取隐含的有价值信息并挖掘出有逻辑性和规律性的知识.
胸痹,古人论述颇多,《内经》、《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等均有记载,积累了大量文献.随着现代胸痹病证的多发,继承先人学术思想,尊古维新,至关重要.马骏对历代胸痹心痛文献在学术源流、治法及常用药物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唐晶从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两个方面对胸痹从脾胃论治进行了总结,国医大师严正华、路志正等的胸痹用药规律也有人进行了分析.但对行之有效的古方名方进行数据挖掘,用客观数据总结经验,尚鲜有涉足.
作为临床中医面对千头万绪、复杂多端的疾病现象,怎样才能把握标本、融通博约地辨证施治?怎样才获得显著和极至的疗效?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这些都是极其困挠的问题.因此需要具有敢于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为中医事业做出努力.本人长期观察发现,辨证与施治是中医发挥疗效优势的关键更是困难所在,解决好辨证难题是获得施治良效的根本保证,但本文着重研究的是施治问题,通过探讨中医性味归经结合纲目理法的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