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过敏性鼻炎鼻粘膜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炎症反应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鼻部症状,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属于鼻鼽.割治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从针刺疗法演变而来,其功能在于疏通经络,宣导气血,协调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刘大新教授于1996年开始应用针刺疗法,2003年尝试用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鼻鼽),本疗法的优点在于,一次性治疗作用持久,疗效显著,不需长期服药,操作较简单,且费用低廉,便于推广应用.
【出 处】
:
北京华夏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中医耳鼻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17年中医耳鼻喉规范诊疗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敏性鼻炎鼻粘膜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炎症反应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鼻部症状,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属于鼻鼽.割治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从针刺疗法演变而来,其功能在于疏通经络,宣导气血,协调阴阳,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刘大新教授于1996年开始应用针刺疗法,2003年尝试用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鼻鼽),本疗法的优点在于,一次性治疗作用持久,疗效显著,不需长期服药,操作较简单,且费用低廉,便于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小青龙加减汤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以及对鼻腔分泌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云南省中医医院接诊的9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枸地氯雷他定片组和小青龙汤组,每组45例,枸地氯雷他定片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治疗,小青龙汤组患者给予小青龙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的计数情况,血清IL-4的水平,比较两
从血论治是中医内治法的基本大法之一,笔者根据血的濡养、化神功能及耳鼻咽喉专科的生理、病理特征,以及津血同源以及治风先治血等理论,结合二十余年临床经验,笔者认为血为五官智窍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血的化生、运行失常失常致使血不能濡养耳鼻咽喉之窍,影响血的化神,导致清窍功能失司,进而产生耳鼻咽喉之疾病.故从血论治耳鼻咽喉疾病,用于临床,疗效颇佳.
目的:从理法方药原则论述耳鼻咽喉专科组方用药特点,列举临床大家(干祖望、王士贞、朱祥成、熊大经)临证处方解读.方法:从理法方药原则入手,论述耳鼻咽喉常用五法的辩证要点、立法原则、经典方和常用方,列举专科临床必须熟悉的32张经典方及常用专科加减用药,以当前名家干祖望、王士贞、朱祥成、熊大经临证处方举例解读.结论:遵循中医诊治的标准模式是辨证达到明理-立法-组方-用药,厘清治法分类,掌握一定数量的核心
文中简述了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分类、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伴随疾病,进而对该病治疗方法进行总结,评估其相关疗效.最后就健康教育经验进行总结。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连续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征的疾病。西医学的变应性鼻炎等属于本范畴。西医预防措施为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故需顺应四时,在饮食、起居、运动、工作、心理等方面养成良好习惯。
文中概述了过敏性鼻炎定义及临床表现,结合过敏性鼻炎概况,总结该病现代研究,并给出西医治疗方案。进一步结合中医对鼻鼽的认识,对鼻鼽中医治疗进行探讨.
结合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寒证热证,临床上辩证给药,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变应性鼻炎是各种过敏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目前其治疗主要采用壁面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通过国内相关科室临床研究证实:认为此病的病机多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但肾阳虚则是其根本,据此选用温阳补肾汤方(由熟地、淮山药、山萸肉、泽泻、枸杞子、牡丹皮、锁阳、淫羊藿、茯苓等组成)治疗肾阳虚证变应性鼻炎。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本病虽为IgE介导的鼻粘膜的I型变态反应,但常表现为整个呼吸系统变态反应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医认为该病多为脏腑虚弱,卫外不固,外因多为风寒、异气之邪侵袭鼻窍而致。西医治疗多采用避免接触致敏原,药物治疗,免疫疗法,手术治疗。中医则根据其病理类型辩证给药。此外滴鼻、吹鼻、嗅法、塞鼻法等中医外治法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异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导致的以IgE介导为主的炎症介质释放和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的鼻粘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中医称“鼻鼽”,又称“鼽嚏”.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与四时环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贯穿全年,周期性、反复发作。要求治疗必须贯穿全年,并重视整体调护,旨在改善患者体质状态,调理人体免疫平衡,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