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然界中昆虫的交配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交配前两性之间的信息交流,即求偶行为。振翅是昆虫求偶行为中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昆虫的求偶行为活动受到一系列基因的调控,而且还受到神经系统的影响。振翅是昆虫求偶行为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为了从分子水平探求家蚕求偶时振翅行为的发生与调控机制,以便进一步揭示家蚕从触角接收性信息素,经中枢神经系统再至表现求偶行为的整个调控网络。
【机 构】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杭州 310021
【出 处】
:
中国蚕学会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中昆虫的交配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交配前两性之间的信息交流,即求偶行为。振翅是昆虫求偶行为中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昆虫的求偶行为活动受到一系列基因的调控,而且还受到神经系统的影响。振翅是昆虫求偶行为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为了从分子水平探求家蚕求偶时振翅行为的发生与调控机制,以便进一步揭示家蚕从触角接收性信息素,经中枢神经系统再至表现求偶行为的整个调控网络。
其他文献
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探讨这种摄食性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研究了家蚕不同摄食性品种(品系)幼虫在正常条件下和经饥饿、食物刺激及忌避物刺激处理后头部的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 基因(pkg1)表达特征。
杂种优势是所有育种者关注的问题,但杂种优势形成的机制还不清楚。子一代F1 的全部遗传物质都来自两个亲本,理论上是没有新基因产生,因此杂种优势的形成可能是由基因表达或修饰上的差异引起。家蚕是鳞翅目代表性昆虫,既是生物学研究的模式动物,也是重要的经济动物。
用人工饲料养蚕是蚕业史上的一项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是我国蚕业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和食性遗传研究滞后.以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选育的对人工饲料摄食性不同的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分别组配成P1、P2、F1、F2 及BF1 10 个世代,以其收蚁36 h 疏毛率为摄食性指标,应用数量遗传学分析软件QGAstation2.0 进行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
对发现于湘晖原蚕中的体壁突变蚕予以继代,并与芙蓉杂交的F1 代和F2 代经饲养调查显示:体壁突变蚕后代体壁突变体分离并不复杂,纯种及其与芙蓉杂交的F1 代和F2 代均出现正常素斑白蚕和体壁为黄褐色的突变蚕,其体壁突变蚕的出现率分别为74.91%、49.56%和76.32%;突变个体的体壁厚,大眠入眠脱皮均变得缓慢,但蚕期生命率仍然较高;突变个体化蛹脱皮困难,化蛹的蜕皮形状大、颜色深,且质量是正常的
表皮作为家蚕个体防御的第一道物理屏障,在高温耐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化学感应蛋白CSP(Chemosensory Protein,CSP)作为一类重要的化学信号感应蛋白,在免疫反应、生长发育及信号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温饲养环境引起家蚕体内的一系列包括激素水平、离子浓度及分子应激等在内的生理生化反应,也可能引起BmCSPs在不同家蚕组织中的表达的变化。
采用差异表达miRNA 的研究方法探索家蚕滞育解除的分子机制,提取二化性品种932 产出的滞育卵以及浸酸卵的总RNA,构建miRNA 库,经HiSeq/MiSeq 高通量测序,发现了44 个新的miRNAs,与不浸酸卵相比,共有61 个 miRNAs 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上调的有23 个,下调的有38 个.miRnada 预测潜在靶基因,经GO 注释和KEGG 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候选靶基因主要定位于
为了研究丝素重链(H-chain)的不同结构在家蚕(Bombyx mori)丝腺分泌中的作用,我们利用piggyBac 介导的家蚕种系转化技术,建立了两种含有相同N 端结构以及不同C端结构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丝素重链(EGFP/H-chain)融合基因的转基因家蚕系。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中保存着数十种茧色突变体,其分子调控机理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使用HPLC 技术检测了的锈色茧品系(Rc)03-520 以及黄血白茧品系12-260 不同组织及茧丝中色素的种类及含量,发现03-520 可特异性的将血液中的β-胡萝卜素转运至丝腺中,使茧丝着色,而12-260 品系所有的色素都累积在血液中不能进入丝腺。
多巴胺广泛存在于后生动物,作为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与许多生理功能有关。多巴胺发挥作用需要多巴胺受体进行介导,多巴胺受体(Dop)包括第一类多巴胺受体(Dop1)和第二类多巴胺受体(Dop2)2 类。迄今的研究显示节肢动物仅有1 个Dop2 基因。
10-200 是一种黑体色家蚕品系,同大造相比具有明显的体色差异。幼虫时期的10-200每一体节后边缘为白色,体壁表面为黑褐色,在眼状纹、半月纹和星状纹部位的颜色更为浓黑些;而大造仅眼状纹、半月纹和星状纹着黑色,其余部位为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