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弹丸超高速撞击薄板产生冲击波向弹丸和薄板内传播,弹丸和薄板受到复杂的波系作用,形成碎片云。波系的传播和演化直接影响碎片云特性,Ang (1990)提出用射流生成模型(JIM)来描述球形弹丸超高速撞击薄板初期的波系演化过程。本文基于冲击波以等价速度传播的假设,推导出波系在弹丸中首个完整传播的几何传播模型,模型用二维轴对称情况下的椭圆(对应三维坐标下的椭球面)来表征冲击波阵面的几何形貌。通过对模型参数
【机 构】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四川绵阳621999;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081
【出 处】
:
2018第十二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弹丸超高速撞击薄板产生冲击波向弹丸和薄板内传播,弹丸和薄板受到复杂的波系作用,形成碎片云。波系的传播和演化直接影响碎片云特性,Ang (1990)提出用射流生成模型(JIM)来描述球形弹丸超高速撞击薄板初期的波系演化过程。本文基于冲击波以等价速度传播的假设,推导出波系在弹丸中首个完整传播的几何传播模型,模型用二维轴对称情况下的椭圆(对应三维坐标下的椭球面)来表征冲击波阵面的几何形貌。通过对模型参数的分析,成功预测了波阵面几何特性随时间和初始撞击速度变化的规律。利用几何传播模型和JIM模型,结合铝弹丸超高速撞击薄板的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模拟,得到了波阵面的压力分布和轴线压力衰减情况,建立了衰减量和初始撞击速度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冲击波阵面传播速度衰减规律,提出根据压力衰减规律求取冲击波传播等价速度方法。椭圆形式的几何传播模型适用于任意材料弹丸的超高速撞击,针对不同工况,只需通过数值模拟补充弹丸轴线压力衰减关系,即可得到完整的冲击波分析模型。本文提出的几何传播模型和相应的冲击波特性分析,可为碎片云产生过程的定量分析提供一定基础。
其他文献
高速侵彻弹体的瞬态结构响应问题是侵彻毁伤技术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利用反弹道实验技术和DIC测试方法,在φ 152mm轻气炮加载平台上建立了结构弹体非正侵彻2024-O铝靶的反弹道实验系统,获得了弹体在反弹道非正侵彻过程中的实时响应特性,对比了倾角、攻角及倾角攻角联合侵彻作用下弹体响应特征,得到了不同侵彻条件下弹体结构的定量响应特性,为弹体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为了研究常温下与高温下镍基高温合金靶板破坏模式的不同,本文建立了一套可以实现高温靶板冲击的实验装置。实验表明,该套系统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靶板的加热均匀性,当达到预定温度为500℃时,能够将靶板整体温度控制在±4%以内;若靶板与加热炉脱离和弹体发射时间控制在5s以内,靶板整体的温度下降10%左右,这说明利用该系统得到的靶板高温下弹丸冲击的结果较为准确。靶板临界速度下常温的破坏模式只有花瓣破坏形式,5
多孔木材肉眼可见单向排列纤维束,平行纤维方向承载能力高于垂直纤维方向,其典型宽平台应力使其常用于缓冲材料,降低被保护结构冲击载荷。薄钢板填塞木材的箱体结构是常见保护结构形式,通过箱体整体变形防御跌落、爆炸等大面积分布的冲击载荷对被保护结构伤害。然而,针对侵彻类具有典型局部破坏特征的冲击防御,需研究薄钢板与木材组合结构的抗侵彻性能。本文通过钢板-木材组合靶抗子弹侵彻试验,研究其抗侵彻性能与机理。
基于脉冲大电流技术开展了用于冲击动力学、动高压物理等学科领域研究的金属箔电爆炸驱动高速飞片装置、电磁驱动斜波加载装置及其相关实验技术研究。研制和建立了储能14~200 kJ的高性能金属箔电爆炸驱动高速飞片装置——电炮。该系列装置可将直径数毫米、厚度数十至数百微米的聚酯飞片或聚酯/金属箔复合飞片发射至数百米每秒速度达到15 km/s,飞片在一定直径范围内能保持较好的平面度,是一种可产生105~107
为探讨舰船舷侧防雷舱结构中的液舱设计,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单层液舱和双层液舱的防雷舱结构进行水下接触爆炸数值仿真计算。从结构破坏形貌、载荷特性、吸能特性三个方面对比了单、双层液舱防雷舱结构的差异,探讨了两种防雷舱结构的防护机理。结果 表明:双层液舱的防雷舱结构比单层液舱的防雷舱结构的防护能力更好。这为舰船水下舷侧防护结构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将爆破地震波进行合理近似简化,半空间表面假定为大半径的圆弧面,采用Fourier-Bessel级数展开法,推导出了平面P波作用下半空间内弹性介质中圆形隧道围岩和复合衬砌结构的动应力集中系数和质点振动速度的解析解。结合具体算例,分析了围岩和衬砌不同位置上爆破地震波频率、入射角度、隧道围岩衬砌几何参数和物理力学指标等对动应力集中系数(DSCF)和质点振动速度分布规律的影响,并结合衬砌中应力解和位移解以
本文采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对柔性基PDMS进行轴向冲击压缩实验,研究PDMS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力学性能;并对PDMS的应变硬化效应、应变率效应及波速传播特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0~0.1应变范围内,PDMS具有明显的应力滞后现象,即在此区域内应变明显增大,但应力没有明显增加,应变硬化效应较弱;应变大于0.1后,PDMS应力随应变增加明显,应变硬化现象显著.另外,PDMS应变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