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近代建筑群的形成与影响

来源 :2002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sz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1年《辛丑条约》后,西方列强在皇城脚下东交民巷开辟使馆界.在界内大兴土木,西洋建筑风格随之大量涌入;西方的城市建设,生活方式也开始逐渐影响北京.本文在史料研究及现场调查基础上,探讨东交民巷使馆区近代建筑的形成及其对北京城市近代化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从清华校园近代建筑的设计者探寻入手,以史料为依据展现了沈理源先生对清华园建筑的重要影响,并简要介绍了他在清华校园的几个主要建筑,最后引出对沈理源先生其人其事的简要述评.
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大门的复原设计创作中,通过对历史资料和河南大学现有建筑风貌的分析研究,运用理性和连贯的设计方法,重现了大门的艺术风貌,同时阐明历史建筑是传承文化的宝贵财富.
本文通过对地域建筑及相关概念如乡土建筑、传统建筑等的横向比较,明确了这几个概念的区别和不同特征,并通过纵向推进层层定义的方法探讨了地域建筑的基本内涵.
提出摆脱来自弗莱彻的固有观念,研究亚洲建筑领域中自我近代趋势的影响,尝试重新定义世界建筑的近代,探讨东亚、东南亚的近代建筑类型化,制定亚洲近代建筑保存、再生的行动计划.
本论文以日本军占领大连时于1905年4月公布施行的《大连市房屋建造管理暂行规则》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一法规制定的理念,同时对它的执行实态作了考察.
书院是中国特殊的民办教育机构,戊戌变法之后,清廷诏令所有书院改设学堂,由此启始了书院制度及建筑的演进,文章回溯了中国书院的演进过程及主要特征,着重分析戊戌变法以后中国书院建筑的演进.
本文首先对西方以及中国传统的"中庭"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以杭州近代商业中的"中庭"空间形态为探讨的形象.阐述其兴起的原因及特点,说明虽然杭州近代商业中的"中庭"意识与近现代西方的"中庭"在理论上是一致的,但就发展的主流来看,在表现符号上带有本土建筑的文化特征.
在20世纪初期和当前的两次大规模旧城改造中,骑楼作为闽南的地域建筑样式处于建设的主角位置.本文着重对骑楼和外廊样式建筑进行比较,分析了闽南近代骑楼的建筑和演变过程,提出外廊样式建筑为骑楼的原型,作为城市改造、骑楼商业街保护中建筑创作的"依据",探索地域建筑特征的延续与发展.
本文论述了中国近代机场建筑的发展过程,对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一个阶段,并列举了典型的航站楼实例,阐明近代机场航站楼的主要特征.
开封作为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其近代建筑处在传统与发展的中间状态,如何处理好近代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传统城市面对现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