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e ecosystem services,CES)是连接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对CES的已有研究进行整理,阐述了CES的概念和分类;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参与式制图法和基于网络技术的社交媒体照片法;梳理了CES的评价方法主要以指标体系法和价值评估法为主;并探讨了CES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
【机 构】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牛津大学牛津大数据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e ecosystem services,CES)是连接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对CES的已有研究进行整理,阐述了CES的概念和分类;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参与式制图法和基于网络技术的社交媒体照片法;梳理了CES的评价方法主要以指标体系法和价值评估法为主;并探讨了CES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同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了未来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认为完善CES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加强多学科融合,强化CES与其他类别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关系研究,并在规划和管理决策中运用文化服务是CES研究的重要趋势.
其他文献
受海洋渔业资源枯竭、渔民后代外迁、渔村经济衰落等影响,中国沿海地区渔业、渔民、渔村的转型逐渐受到各方关注,但是"海洋三渔转型"的研究主线、内容体系及方法尚未系统化、科学化.系统梳理、总结相关文献发现:(1)海洋渔业转型早期受海洋渔业资源枯竭驱动较为显著,随后受制度和跨界渔业等风险影响较大;(2)海洋渔民被动转型是因渔业资源枯竭、主动转型是因渔业收益低与转产机会多;(3)海洋渔村转型成因与策略因其距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在有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时更好地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已成为沿海国家与地区的重要战略.因此,海洋生态经济研究已引起学界和政府管理者的普遍重视.构建海洋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对海洋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海洋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构建基点基础上,从海洋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学科属性与学科关联
分析沿海11个省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从静、动态两方面实证分析1999-2015年间海洋经济对沿海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1)海洋经济对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天津、上海、福建、山东、广东、海南海洋经济总量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省域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影响差异因素呈现省际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3)引起省域经济差异的海
快速城镇化因大量城镇建设用地的形成而导致其他土地类型的减少,并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杭州湾南岸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0、2015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杭州湾南岸快速城镇化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从2005年到2015年,杭州湾南岸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滩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其来源主要是由滩地与旱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围绕原油、矿产、煤炭、金属、铁矿石等大宗产品能源,从"投入拉动一效率拉动"催生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浙江海洋资源具有良好发展基础,新常态下海洋经济转型与战略性产业培育研究,从"投入拉动→效率拉动"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是浙江新常态下海洋经济转型与战略性产业培育接轨国际的必然途径.本文从浙江大宗商品贸易"问题提出、贸易发展经验、域内外模式对浙江启示及发展对策",对我
分析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下的港湾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对维护海岸带生态环境稳定性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丰富陆海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海岸带典型案例.以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Landsat TM/OLI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借助GIS分析手段,探讨了1985-2015年象山港流域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0年来,象山港流域以农田和森林生态类型为主,
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来分析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情况,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引入海岸带开发决策,对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1990年、2000年和2010年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模型,估算了1990-2010年间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1990-
同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一样,国家公园的景观和游憩场地的设计也是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一次本科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以两个学生小组设计成果为例,探索了符合中国地方生态、经济、文化条件下的国家公园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教学研究的重点在于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去解决生态问题,在维持生态完整性和恢复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适度营造旅游或游乐项目,以符合当地或周边文脉传统的景观形式,达到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大众教育的目的,为
国家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的主要模式,是中国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建设环节,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了新的热点.本文运用相关性模型,将国家湿地公园与其类似命名区域开展分析,得出国家湿地公园与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及国家公园具有相关性,国家湿地公园这种保护实体收到引导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结合spss对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试点验收办法(试行)、总体规划导则与管理办法(试行)进行指标频度分析
国家级保护地是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省域尺度下解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为现有9个省(市)的国家公园试点选择提供参考.借助ArcGIS等空间分析工具,结合福建省自然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空间,对省内现有11类119处国家级保护地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国家级保护地在各自然地理区划以及行政区划间的分布不均衡,总体呈凝聚型分布;集中在热量条件适中,相对湿度较高、水资源丰富、植被、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