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旧城改造模式——由武汉两个旧城区片改造模式比较而引发的思考

来源 :中国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暨2003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城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房地产开发商与普通居民在旧城改造问题上应当处于平等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武汉两个旧城区片改造模式的对比,分析武汉现有旧城改造方式存在的问题,指出旧城改造应该引入"自下而上"的规划方式;采用小规模开发模式;推广公众参与的方式;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使用评价体系,同时对旧城区改造的操作方式提出了几点展望.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北京旧城内的各级文物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的QuickBird卫星摄像提取矢量化的空间信息,并通过建立文物空间数据库将文物的空间信息与其他属性信息集成于一体.在数据
会议
研究在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理念下,从历史文化可继承的遗产资源的视角,以社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为评价的基本单位,以"旧城度"作为旧城遗产资源的评价标准;在"街区尺度"、
会议
本文对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规划的趋势进行了研究及思考,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山水校园文化,也是本文研讨的主要内容之一.
建筑的产生都要经历对原生环境的认知与开发,建筑师应当以资源的观念来对待原生环境,使各原生要素能够得以发挥和延续.
长期以来,历史地段的保护一直处于保护传统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矛盾之中,专家意见与居民心声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一方面,专家希望传统建筑及其文脉能够延续,而另一方面,由于长
会议
本文对作者齐康二十年来的创作进行了回顾.作者在东南大学建筑学科前辈的指导和要求下,在建筑设计和创作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本文从城市建筑与文明进程、文化价值及美学特征的关系入手,在城市建筑与文化的完整地、广泛地、密切地联系以及城市建筑体现文化价值的必然性、典型性、深刻性等方面对"城市
人们对建筑的感受,更多的是具象的建筑形式.本文通过方案介绍论述了建筑空间在构造生态、建筑形式、与城市空间衔接、多功能属性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芬兰建筑大师朱哈·利维斯卡的生平、建筑主张,代表建筑作品,归纳其设计思路及特征,寻求在全球化形势下对我国建筑地域化创作道路的启示.
本人作者在五十年中见证了我国建筑事业的风风雨雨,认为建筑师必须通过与各种艺术家多沟通、协调、合作才能创造出一个美好、合谐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