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期间首次发病48 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入院时以及发病后第3、5、7、14天时的血清MMP-9浓度。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0~81岁,平均(69.5±5.2)岁.根据入院后3~7 d颅脑CT结果分为小梗死灶35例(直径小于3.0 cm)、中梗死灶30例(直径为3.0~5.0 cm)和大梗死灶15例(直径大于5.0 cm)。对所有患者于入院时和治疗后4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健康对照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60~79岁,平均(67.8±5.6)岁.
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浓度的动态变化: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MMP-9浓度为(260±105)μg/L,较对照组[(150±88)μ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发病后呈现先增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第3、5、7、14 d分别为(381±128)、(301±115)、(281±98)、(214±90)μg/L,其中以3 d时升高最明显。对各时间点MMP-9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发病3 d时高于其它各时间点而入院时以及5、7 d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14 d时MMP-9的水平.(2)脑梗死大小与MMP-9浓度的关系:发病3 d时大、中、小梗死组MMP-9浓度分别为(322±115)、(394±146)、(490±159)μg/L,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梗死组患者血清MMP-9浓度高于中、小梗死组,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患者的脑梗死体积与发病3 d时的血清MMP-9浓度进行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532,P<0.01.(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MMP-9浓度的相关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分别为(19.3±8.2)、(12.2±5.2)分,治疗后减少(7.1±4.1)分,对每例患者2次评分的减少值与患者发病3 d时的血清MMP-9浓度(高峰浓度)进行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586,P<0.01.(4)不同预后的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浓度的比较:本组基本痊愈12例、显著进步30例、进步22例,共计64例,为预后良好组;而无变化16例,为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各时间点血清MMP-9浓度,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血清MMP-9浓度在入院时以及发病3、5d各时间点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清MMP-9水平的高低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病程有关,是判断脑梗死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