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县一级的教研组织肩负着区域内教育教学的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等职能,对促进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区域内基础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一线教师的高学历化、年轻化,区域教研的供给与一线教师的需求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象。本研究基于XX省XX市19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本研究使用自编问卷,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段教师的人数比例,对XX省XX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研究共回收问卷21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共198名,问卷有效率为91.67%。其中男教师占19.93%,女教师占80.07%;小学教师占53.23%,初中教师占35.40%,高中教师占11.37%。各年龄层次的教师分布相对均匀,1年-3年教龄教师占17.52%,4年-10年教龄教师占22.70%,11年-20年教龄教师占29.66%,21年及以上教龄教师占30.12%),1、从教研内容:供给过于关注学科课程内容。教研内容的供给体现出区域教研的关注方向,教研内容的需求则反映着一线体育教师的实际薄弱之处。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教研内容的供给过于关注学科课程内容,在学科教学策略上供给与需求出现较高的统一。1.1学科课程内容供给最多,但体育教师需求并不强烈;1.2课改前沿信息和学法、学情的教研供给不能满足体育教师需求;1.3教学策略的教研供给与需求较为一致,教学评价策略有待关注。2、从教研过程:活动过程的整体性、参与度符合体育教师需求。本研究关于教研过程的调查主要包括教研过程的整体性和体育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参与度。2.1教研过程具有整体性,与体育教师的需求相一致;2.2教研过程中教师参与度高,与体育教师的需求相一致。3、从教研方法:供给的单向理论传递与需求的实践互动取向相冲突。现实中,教研方法丰富多样,根据教研活动内容的不同而有不同。本研究中关于教研方法主要调查的是组织形式和主体互动形式。3.1体育教师偏好源于实践的教研,而教研供给偏重理论指导;3.2体育教师更关注交流互动式教研,而教研供给偏向单向传。三方面分析中小学区域教研现状,明确区域教研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建议区域教研应基于体育教师需求,形成具有前沿引领与实践取向的教研内容(当前教育教学领域新思想、新技术迭出,尤其是在中高考改革形势下,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亟须更新,教学实践亟须改进。区域教研内容需要更加灵活,更加开放,要做好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提高对教育改革与政策的敏感性,及时将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改革的政策信息、资料转变成为区域教研内容,将其他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实践纳入教研视野。二是明确教研内容的实践取向,基于优质、丰富、立体化的课例资源,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将教育教学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方法上),建立分层分类的教研供给机制(不同学段、不同发展期的体育教师的教研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区域教研应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教研活动的实时管理与自主选择,满足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教研需求。首先,将常规教研活动优质化,依据体育教师的多样需求进行分层分类梳理,建立多样化的教研活动资源库。其次,建设教研活动的体育教师自主选择系统,借助教育大数据分析,将教研需求调研与教研活动资源库建设连接起来,向体育教师智能推荐合适的教研内容和教研方法,从而实现教研活动的个性化定制),创新具有交互性与生成性的教研方法(区域教研要破除将教师客体化的对象性思维,增强体育教师主体的意识,通过序列化的教研活动流程,确保在设计、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中,让体育教师能够准确地传递自身的教研需求,并体现在教研活动中。区域教研需要研发互动、反馈等教研工具,改变教研员"一言堂"式的教研活动。例如:借助移动互联的便利性,在教研过程中进行实时展示、指导、研讨、反馈等,让教师"能说";通过教研活动中多主体的深度交互形成生成性的教研资源,让教师"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