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既可以作为人们的主要娱乐活动,也可以作为附属的陪伴形式来为人们服务。音乐的类型多种多样,人们对于以快乐为代表的积极情绪音乐的偏好是被大众普遍认同的。然而同样也有人偏好那些以悲伤为代表的负性情绪音乐。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现象,为何有人会偏爱那些使他们悲伤、哭泣的音乐?针对这个矛盾,学者们开始了长久的关于情绪性质以及对音乐反应体验的探索。然而两者间几乎没有共识与一致,原因可能在于许多解释是来自于内省、现象学的角度。目前的研究在讨论听者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审美情境下享受负性情绪涉及的机制并没有清晰的解释。在本文中,我们基于听者在专注(Absorption)、分裂(Dissociation)、音乐共情(Music Empathy)和反刍(Rumination)上的主观反应,来探究这些个体因素与听者偏好负性情绪音乐之间的关系。虽然音乐是本研究的中心,但其它艺术形式的体验同样也适用。共有220个大学生被试参与了本研究。结果发现,在专注与音乐共情量表得分高的个体,无论音乐中的情绪是积极还是消极,都可以体验到情绪的唤醒以及音乐的审美气质。在音乐共情得分高但是在专注或反刍上得分低的个体,可能会避免聆听悲伤音乐,因为音乐会使他们感到悲伤。在习惯性的反刍者中专注得分高且对负性刺激有明显注意偏向的个体可以体验悲伤音乐中的悲伤情绪。在专注、音乐共情以及反刍得分低的个体可能很少对音乐有情绪反应,或者可能更偏好积极情绪音乐。另外,个体差异与性格以及体验有很特殊的联系,一些人反应可能是由当时的心境状态而定,亦或是他们的反应被音乐所调节,因为音乐诱发了他们相关记忆和联想。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悲伤音乐诱发听者情绪的背后机制以及通过取样更广泛人群,结合更为客观的测量方法来对偏好负性情绪音乐这一主题提供新见解。倘若未来研究可以证明某些类型的人群聆听负性情绪音乐时获得了可观的心理收益,这将会对心理治疗干预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