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啮齿动物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草地生态系统。高原鼢鼠作为青藏高原特有地下啮齿动物,其挖掘造丘行为直接导致草地裸露和植被死亡,在中国,高原鼢鼠被看作有害生物而加以彻底灭杀。高原鼢鼠作为长期适应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特有地下物种,其和环境之间必然达成了一种动态稳定关系,因此客观评估其造丘行为对其生存环境及植物群落的影响,就具有重要意义。干扰能否作为植物群落重置和多样性维持的机制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焦点就在于干扰形成的空白斑块上群落的演替周期能否适应干扰的频率。高原鼢鼠造丘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最主要的自然干扰因素,造丘形成的空白斑块上发生植物群落演替,稳定后的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可以看作不同演替阶段斑块群落的镶嵌体。首先,我们选取高原鼢鼠在青藏高原典型分布的三种草地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灌丛草甸),分别选择5个鼠丘密度梯度,研究鼠丘形成后对丘间无鼠丘区土壤水热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基于斑块动态理论,我们连续6年对高寒草甸不同鼠丘密度区进行新鼠丘形成频率和面积调查,比较不同鼠丘密度对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并定点设置样方监测鼠丘空白斑块上群落物种的组成变化和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随鼠丘密度增加而增加,高寒草原植物多样性随鼠丘密度增加而降低,高寒灌丛草甸植物多样性随鼠丘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在高寒草原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高原鼢鼠造丘提高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样方尺度的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也提高了丘间无鼠丘区整体的植物丰富度,生产力的增加主要由多年生杂类草贡献。植物在新鼠丘空白斑块上拓殖时,根茎型禾本科植物和阔叶类杂草首先在空白斑块上定殖,但优先定殖的植物种不同。鼠丘空白斑块的植物演替周期为6年。到演替终点时群落物种组成较为相似,优势物种均变为禾本科植物,且莎草科植物的比例也明显增加。高鼠丘密度区6年间鼢鼠推出土丘的总面积占草地面积的68.32%,高寒草甸土壤和植物群落被高原鼢鼠造丘所更新。我们将鼢鼠造丘干扰与群落斑块动态演替相结合,发现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的共存和多样性的维持依赖于植物种在鼠丘空白斑块上强的拓殖能力以及空白斑块群落的演替周期能够适应鼢鼠造丘的干扰频率。我们得出结论,高原鼢鼠造丘促进了高寒草地植物群落更新和物种多样性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