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气体脱硫以碱性脱硫液作为吸收液,通过气—液两相的接触实现气—液两相的传质过程而达到脱除硫化氢的目的.为了达到尽可能高的净化度,还常是以获得尽可能大的气—液两相的接触面而实现.对冲反应器不仅可用于脱硫过程,也可用于其它气体的净化过程,包括反应、吸收、降温、除尘等场合。采用该技术的脱硫装置与传统脱硫装置比较具有操作简单、脱硫效率高、脱硫液用量少、不产生硫堵的特点,是对于QYD塔内件的补充与发展,阻力小
【机 构】
:
长春东狮科贸实业有限公司 130033
【出 处】
:
第二十五届全国煤化工、化肥甲醇行业发展技术年会暨WHB乙二醇技术交流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体脱硫以碱性脱硫液作为吸收液,通过气—液两相的接触实现气—液两相的传质过程而达到脱除硫化氢的目的.为了达到尽可能高的净化度,还常是以获得尽可能大的气—液两相的接触面而实现.对冲反应器不仅可用于脱硫过程,也可用于其它气体的净化过程,包括反应、吸收、降温、除尘等场合。采用该技术的脱硫装置与传统脱硫装置比较具有操作简单、脱硫效率高、脱硫液用量少、不产生硫堵的特点,是对于QYD塔内件的补充与发展,阻力小常压加压脱硫塔均可用。是对在现有脱硫塔前串一套本装置可以大量地减轻脱硫塔的负荷,降低脱硫液用量,提高脱硫精度。
其他文献
对于冷激式合成塔内件,合成触媒温度的生产平衡调节,控制方法:一方面通过不同气相温度分段冷激,同时一方面通过循环机循环量来调节.其目的简化操作手段;降低电耗;提高合成氨产量.
DC-C型氨合成塔内件流程优化改造后,F2,F3气调阀门能自由调节,单独控制催化剂床层温度;F1进气流量宽泛调节,塔出口温度能根据生产情况自由控制,塔整体达到以分流为主的目的。生产满负荷时,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同行业的顶尖水平。此外,在改造中人工、备件、仪表费用共计5万元,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440万元/a。同时,消除了现场安全隐患,为分厂生产稳定、设备长周期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造气炉上、下吹入炉蒸汽递减装置投运前后的工艺参数的数据对比,该装置确实为企业在提高气质和节省蒸汽方面带来了明显的节能效果,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益。在过去两年里,该技术以摧古拉朽之势推遍全国70%以上的化肥厂家,现在再回头看看,设备运行率不足30%,值得每一个人深思。该技术从理论到运行对比数据都充分说明确实能够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前提是必须采用技术成熟的产品,包括控制精度、稳定性、故障率缺
碳盘查是实现碳交易的一项基础性的技术工作,它是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阶段,是企业和政府实现碳管理的必要环节.本文主要是通过煤制甲醇生产中碳盘查核算方法与过程,来演示了如何进行碳盘查核算边界的确定、识别排放源、收集数据、选择量化方法等.最后阐述了碳盘查对企业的重要性.
介绍航天炉制合成氨工艺(18·30)宽温耐硫变换工段存在的问题、改造措施、主要设计参数及主要设备,系统运行的主要参数及消耗等应用情况.
DXY1催化剂用于酸性气体脱硫可将硫化氢一步催化氧化为元素硫,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好。极少生成二氧化硫,极少与一氧化碳、氢气作用:过程中水蒸气的存在不影响硫化氢的转化率,与常规固体脱硫剂相比投运前不需要还原和硫化,只需要将床层温度升至反应温度即可投入运行,操作简便。催化剂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东狮DXY选择性催化氧化法脱硫技术装置可进行因地制宜设计。反应器(转化炉),冷凝器,分离器的形式和结构进行
针对神宁集团50万t/a煤基烯烃项目采用低温耐硫一氧化碳变换工艺的特点,论述了在生产过程中温度、水汽比、空速对出口CO含量以及变换炉床层压差的操作控制,分析了该装置的变换效率.通过实践证明,该套装置变换效率高,运行稳定,适合百万吨/年煤制甲醇生产工艺.
中压甲醇联醇装置投运后,醇后气CO+CO2含量在0.01%左右运行,醇后气CO+CO2转化率在98%左右,烃化废液量减少5784kg/d,甲醇塔炉温在220-230℃控制,各项运行指标均达到预期。月醇产量270t左右,按目前醇利润在1200元/t,醇利润32.4万元/月;吨氨电耗节约25.811kW·h,每班总氨按455t、天数按30d计算,电耗利润34.1万元/月,总利润66.5万元。项目总投资
螺杆膨胀机组在甲醇装置使用较为成功,能量回收率高,建议可在行业和集团公司内部大量推广,只要系统有蒸汽减压使用或放空的地方均能使用。螺杆膨胀机组弥补了汽轮机只能在过热蒸汽状态下的使用限制条件,其机组对蒸汽质量的适应性优于汽轮机组。开山螺杆机组通过对转子形线的优化,提高了螺杆机的效率转化率,同时生产能力完全按照现场压力和流量进行定量设计,进一步提升了螺杆机的能量利用效率。控制系统为完全按照化工装置的运
面对世界油价的持续低位,甲醇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甲醇厂家必须积极并持续的进行节能改造,努力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本文就有甲醇合成工艺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两条路径探讨了甲醇副产蒸汽节能降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