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实现战略转移,即从重视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转移到依靠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轨道上来。内涵式发展的出发点在于改变独立学院的内涵,求得自身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实质是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主体意识,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科学定位是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重点,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转变管理观念是关键。
【关键词】内涵发展道路;独立学院;发展
世纪之交,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出现了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也有别于民办高等学校的独立学院。短短的几年内,全国独立学院已达322所,在校生180万人,在高等教育中已占三分天下。独立学院在我国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折中功不可没。目前,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建校时间短、办学条件还远不能达到高标准要求、办学经验不足、办学模式与母校雷同、师资队伍弱化、管理相对粗放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生源、就业等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独立学院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挑战也越来越艰巨,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必将是优胜劣汰、重新整合、特色兴教的格局。为了规范和促进独立学院发展,今年上半年,教育部颁布了《独立学院的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的发展提到了议事日程,尽管众说纷纭,但也为独立学院规范、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最近,国家又出台政策,在未来5年内,要对独立学院进行教育水平评估,同时推进独立学院与母校分离,走民办普通高校之路。从独立学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国家政策来看,独立学院要生存与发展,当务之急是实现战略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转移到依靠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只有练好内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升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将被市场竞争的大潮无情的淘汰。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的出发点在于改变和提升内涵,求得自身发展。内涵发展道路的实质是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主体意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的、科学的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和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和品牌,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科学定位是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转变管理观念是重点。
1.科学定位是基础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独立学院如何在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高等教育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言:“宗旨既是,自趋正轨,宗旨不明!遑论其他”。科学定位,是实现办学理念最基础的工作。钱学森同志曾对此研究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这两所世界一流的理工科大学,结论是麻省理工学院是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大学,而加州理工学院是培养高级工程师的大学。这正是这两所大学的办学定位。在我们看来,同是世界一流大学,凭什么你培养高级工程师,我则培养工程师?其实这两所大学的思考与我们的思维恰恰相反,两所大学学科布局各异,各有特色。
科学定位是有条件的。以办学定位为例,一是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定位。任何社会都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贯通,高等学校属于三者融合成的有机体,是一个变化的领域。但它还是属于文化领域。不属于经济领域,不能产业化;也不属于政治领域,不能同行政机构一样管理。二是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一所高等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要有明确的定位,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绝不能盲目攀比,争上层次,造成办学趋同化、同质化。科学的办学定位,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其中办学类型定位,独立学院绝不能满足有了教学型的定位,其实普通高校多数也是教学型学校,二者是有区别的,独立学院应定位于教学服务型更准确。树立教学和服务双中心,兼顾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的理念。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现“双证书制”,将学生就业的困难解决在就学期间。至于办学特色,这是一种比较优势,不一定要大而全。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是特色,人优我精也是特色,要确立特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一定范围或类别上确立特色,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先发优势,通过“首创”确立特色。三是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这一定位确定了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服务面向、管理模式等定位。与内涵发展道路休戚相关的是办学规模定位,其实办学规模定位也是有条件的。首先是学校现有基础和学校教育资源;其次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是办学资金的来源。把“学校现有基础和学校教育资源”放在首位,这就意味着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科学地把握好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目前,独立学院已人满为患,切记不能重复普通高校以降低质量为代价换取规模发展的老路。
主张科学定位能不能影响独立学院的发展呢?其实不然,有这样一个范例很能说明问题。美国加州大学的巴巴拉分校在20年前还定位在二流大学,当时物理系的一位教授说:“我们系里只有20多位教授,资源有限,设备单薄,在硅半导体方向上无法与资源丰富的麻省理工、伯克利、斯坦福等院校竞争,应寻求不被人看好的研究方向,应向高分子材料导体方向发展,应避开人人在走硅的研究方向”。结果20年后,他于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他的同事因研究塑性材料同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学校也因此栖身于世纪一流大学。这一另辟蹊径的思路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因此,独立学院的定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基于实际,要结合自身条件、生源、社会需求、专业特色、发展历程等条件,切不可脱离实际地妄自确定,方向错了,其结果也必定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当然,唯物主义辨证法也告诉我们事物发展不是一层不变的,定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是阶段性的,是发展的,随着客观环境、自身条件、发展程度的改变,定位也是不断要做出适应性调整的。只有结合实际适应和引领社会潜在需求,才是科学准确的定位。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重点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就是要重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生命线。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评价,考生对独立学院的选择,关键取决于独立学院育人的质量。如果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就是高质量。因此,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
随着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的全面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再次成为高等学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质量工程”的正式启动,促使一种新的质量观开始对独立学院产生影响,它所倡导的优质意识将有助于独立学院树立优质教育观,在教育教学中追求高质量,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办学条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虽然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条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但它与办学条件的品质及其有效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势在必行。《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所规定的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参照普通本科高校的设置执行”,其实这只是办学的基本要求。独立学院起步晚、建校时间短、办学定位与普通高校不同、人才培养规格也不同,普通高校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而独立学院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讲授高等教育通识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它对实习、实训场所、设备的要求应有别于普通高校;在师资队伍上,独立学院更需要“双师型”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学经验又要有实践经验,以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在招聘教师时既要重视主讲教师资格的把握,又要从社会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建立边缘性和交叉性的学科专业结构。随着社会深刻的改革和快速的发展,专业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淡化,多领域、多专业的融合是科技发展的方向,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的,因此,独立学院必须抢先适应这种变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由普通高校结合本校已有专业统筹安排”,这必然造成专业设置不只是趋同化,而是雷同化。这将造成人为的竞争,独立学院与校本部在生源和就业上竞争,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极易引起学生和社会的不满,产生不稳定因素。这样的禁锢必须尽快解除。目前应放手让独立学院设立“独家”专业,设置那些社会需求量可观的,普通高校设置不多的,甚至是普通高校尚未设置的新兴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学科专业,以便在新的学科专业范围内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从而为学生拓展知识领域、扩大学术视野、开发学术潜能创造条件,化解社会需求矛盾。当然,也应重视对现有学科专业的改造,在优化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作文章,办出特色。三是抓好课程建设。课程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形成机制。通常情况下,独立学院也主要通过课程来标示和生成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课程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训练、品格的养成都与课堂教学休戚相关。尽管如此,课程设置也不是越多越好,即便是选修课程也要适当。应给学生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即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要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研究的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发展自己的认知,培养自己的兴趣,开发自己的潜能,这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3.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建设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正如梅贻琦老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而大师谓也”。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今后5年内,经教育行政部组织验收后,独立学院将成为实施本科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高等学校。虽然,独立学院正面临着从依托校本部办学转为独立自主办学。届时,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建立起高素质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目前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与普通高校的师资队伍有所不同,是由三部分教师组成的,即专职专任教师、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师资队伍又分三个层次,即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专职专任教师是既为我所有,又为我所用,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术带头人的聘用和培养问题,目前的高等教育公办体制和民办体制并存决定了,要引进普通高校在职学术带头人难度太大,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给与保障。聘用刚退休的学术带头人则是明知之举,他们既有学术的连续性、身体状况也能承受工作的负担,同时也没有年轻教师养家糊口的压力。独立学院可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使其身心愉悦地发挥余热,为社会、为培养人才做贡献。给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从课堂教学、科研、实验、师德等方面入手,引领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切不可把繁杂的行政事务压在他们头上,那将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独立学院还应扩大视野,选聘那些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人员和军事院校人才来校任教,经过短期适应性培养后,他们将很快成为独立学院的学术带头人。二是引进青年教师要注意学缘结构,防止“近亲繁殖”。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是指完成各级学历(学位)教育所毕业的学校,所学专业构成状态。学缘结构分两类:一类是广泛的学缘结构,即合理的学缘结构;另一类是单一的学缘结构,即不合理的学缘结构。我国普通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基本属于后一种,本校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占60-70%,在一些基层教学单位甚至出现“四世同堂”,人称这种现象为“近亲繁殖”。从遗传学的角度讲,人类近亲结婚极易导致遗传病的发生,同样,师资队伍的“近亲繁殖”也会导致“学术遗传病 ”的出现。尤其是把尊师与学术上的“言听计从”混为一谈,“近亲繁殖”是创新和发展的大敌,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明确规定“十五”期间优化高校教师学缘结构目标: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的教师,应占本专业师资队伍总人数的70%以上。虽然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必须处理好教师的学缘结构,校本部毕业生不超过30%为益。有的独立学院为了扩大学生就业率,大量留本校毕业生工作,即便是从事教辅工作也不可取。
专职教师是独立学院聘用两年以上的教师。他们大多来自校本部,是校本部的后备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骨干教师。虽不为我所有,却为我所用。教学效果好,深受师生的欢迎。他们来校任教解决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老的老,小的小”的状况,弥补中年、骨干教师不足的问题。独立学院也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使其在完成教学任务外,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诸如撰写或修改教学文件,适当地参加一些科研和教材的编写等工作,他们中年龄较大的教师,退休后可以根据该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情况选聘为专职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的情况相对复杂一点,但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悄然出现了“高校教师自由职业者群体”。随着教育体制多元化的不断深化,这支队伍将有增无减。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将他们组织起来,予以规范,并给些宽松的政策,对他们的业务提高、职称评定、甚至养老送终都统管起来,使之成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后备军。
4.转变管理理念是关键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经验表明了高等学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必须重视院校的管理工作。对于独立学院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是推进内涵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提高管理水平必须把转变管理观念作为切入点。
首先,从策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创新性的发展模式,要求独立学院的决策者必须从战略高度,从高等教育全局的高度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合理安排。目前独立学院的决策还普遍停留在策略或战术层面,关注具体事务性、形式性、表面性的工作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学院的长远发展问题,缺乏战略管理意识,没有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完善战略发展规划,而这些没被关注的或很少被关注的问题,从管理学角度讲,都是学院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独立学院主要是做好转制和教学工作专项评估的准备工作,应把转制、评估的准备工作与学院科学定位发展结合起来,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从重视数量的管理向重视质量的管理转变。独立学院的决策者应当清楚,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而且是更重要的发展。这就是说重视质量发展,办出特色是走内涵发展的核心。然而,目前的政策导向多是倾向数量和规模,而忽视了质量和实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例,常常关注专职专任教师的数量,满足于其开课的比例、甚至由此产生的办学效益,而忽视了教师梯队的建设,特别是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这显然与内涵发展是相悖的,必须着力解决。
第三,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独立学院的领导大多来自普通高校的离退休的院校领导,他们工作责任心强、办学经验丰富。也正因为如此,在工作中凭经验靠感觉的色彩浓厚,忽略了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办学体制上的差异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尤其是面对大部分刚刚走向管理岗位的年轻人,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规模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仅靠过去的经验是不够的,必须向科学管理转变,当务之急就是吃透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坚决地贯彻实施。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走内涵发展道路是独立学院转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独立学院增强办学实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内涵发展的关键是管理[N].中国教育报,2007-1-12.
[2]刘焕阳.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3]田建国.名校建设[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
作者简介:刘海涛,教授,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
【关键词】内涵发展道路;独立学院;发展
世纪之交,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出现了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也有别于民办高等学校的独立学院。短短的几年内,全国独立学院已达322所,在校生180万人,在高等教育中已占三分天下。独立学院在我国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折中功不可没。目前,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建校时间短、办学条件还远不能达到高标准要求、办学经验不足、办学模式与母校雷同、师资队伍弱化、管理相对粗放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生源、就业等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独立学院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挑战也越来越艰巨,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必将是优胜劣汰、重新整合、特色兴教的格局。为了规范和促进独立学院发展,今年上半年,教育部颁布了《独立学院的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的发展提到了议事日程,尽管众说纷纭,但也为独立学院规范、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最近,国家又出台政策,在未来5年内,要对独立学院进行教育水平评估,同时推进独立学院与母校分离,走民办普通高校之路。从独立学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国家政策来看,独立学院要生存与发展,当务之急是实现战略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转移到依靠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只有练好内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升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将被市场竞争的大潮无情的淘汰。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的出发点在于改变和提升内涵,求得自身发展。内涵发展道路的实质是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主体意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的、科学的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和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和品牌,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科学定位是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转变管理观念是重点。
1.科学定位是基础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独立学院如何在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高等教育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言:“宗旨既是,自趋正轨,宗旨不明!遑论其他”。科学定位,是实现办学理念最基础的工作。钱学森同志曾对此研究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这两所世界一流的理工科大学,结论是麻省理工学院是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大学,而加州理工学院是培养高级工程师的大学。这正是这两所大学的办学定位。在我们看来,同是世界一流大学,凭什么你培养高级工程师,我则培养工程师?其实这两所大学的思考与我们的思维恰恰相反,两所大学学科布局各异,各有特色。
科学定位是有条件的。以办学定位为例,一是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定位。任何社会都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贯通,高等学校属于三者融合成的有机体,是一个变化的领域。但它还是属于文化领域。不属于经济领域,不能产业化;也不属于政治领域,不能同行政机构一样管理。二是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一所高等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要有明确的定位,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绝不能盲目攀比,争上层次,造成办学趋同化、同质化。科学的办学定位,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其中办学类型定位,独立学院绝不能满足有了教学型的定位,其实普通高校多数也是教学型学校,二者是有区别的,独立学院应定位于教学服务型更准确。树立教学和服务双中心,兼顾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的理念。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现“双证书制”,将学生就业的困难解决在就学期间。至于办学特色,这是一种比较优势,不一定要大而全。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是特色,人优我精也是特色,要确立特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一定范围或类别上确立特色,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先发优势,通过“首创”确立特色。三是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这一定位确定了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服务面向、管理模式等定位。与内涵发展道路休戚相关的是办学规模定位,其实办学规模定位也是有条件的。首先是学校现有基础和学校教育资源;其次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是办学资金的来源。把“学校现有基础和学校教育资源”放在首位,这就意味着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科学地把握好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目前,独立学院已人满为患,切记不能重复普通高校以降低质量为代价换取规模发展的老路。
主张科学定位能不能影响独立学院的发展呢?其实不然,有这样一个范例很能说明问题。美国加州大学的巴巴拉分校在20年前还定位在二流大学,当时物理系的一位教授说:“我们系里只有20多位教授,资源有限,设备单薄,在硅半导体方向上无法与资源丰富的麻省理工、伯克利、斯坦福等院校竞争,应寻求不被人看好的研究方向,应向高分子材料导体方向发展,应避开人人在走硅的研究方向”。结果20年后,他于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他的同事因研究塑性材料同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学校也因此栖身于世纪一流大学。这一另辟蹊径的思路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因此,独立学院的定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基于实际,要结合自身条件、生源、社会需求、专业特色、发展历程等条件,切不可脱离实际地妄自确定,方向错了,其结果也必定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当然,唯物主义辨证法也告诉我们事物发展不是一层不变的,定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是阶段性的,是发展的,随着客观环境、自身条件、发展程度的改变,定位也是不断要做出适应性调整的。只有结合实际适应和引领社会潜在需求,才是科学准确的定位。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重点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就是要重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生命线。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评价,考生对独立学院的选择,关键取决于独立学院育人的质量。如果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就是高质量。因此,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
随着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的全面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再次成为高等学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质量工程”的正式启动,促使一种新的质量观开始对独立学院产生影响,它所倡导的优质意识将有助于独立学院树立优质教育观,在教育教学中追求高质量,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办学条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虽然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条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但它与办学条件的品质及其有效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势在必行。《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所规定的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参照普通本科高校的设置执行”,其实这只是办学的基本要求。独立学院起步晚、建校时间短、办学定位与普通高校不同、人才培养规格也不同,普通高校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而独立学院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讲授高等教育通识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它对实习、实训场所、设备的要求应有别于普通高校;在师资队伍上,独立学院更需要“双师型”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学经验又要有实践经验,以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在招聘教师时既要重视主讲教师资格的把握,又要从社会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建立边缘性和交叉性的学科专业结构。随着社会深刻的改革和快速的发展,专业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淡化,多领域、多专业的融合是科技发展的方向,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的,因此,独立学院必须抢先适应这种变化。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由普通高校结合本校已有专业统筹安排”,这必然造成专业设置不只是趋同化,而是雷同化。这将造成人为的竞争,独立学院与校本部在生源和就业上竞争,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极易引起学生和社会的不满,产生不稳定因素。这样的禁锢必须尽快解除。目前应放手让独立学院设立“独家”专业,设置那些社会需求量可观的,普通高校设置不多的,甚至是普通高校尚未设置的新兴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学科专业,以便在新的学科专业范围内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从而为学生拓展知识领域、扩大学术视野、开发学术潜能创造条件,化解社会需求矛盾。当然,也应重视对现有学科专业的改造,在优化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作文章,办出特色。三是抓好课程建设。课程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形成机制。通常情况下,独立学院也主要通过课程来标示和生成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课程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训练、品格的养成都与课堂教学休戚相关。尽管如此,课程设置也不是越多越好,即便是选修课程也要适当。应给学生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即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要给学生留下自学和研究的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发展自己的认知,培养自己的兴趣,开发自己的潜能,这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3.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建设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正如梅贻琦老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而大师谓也”。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今后5年内,经教育行政部组织验收后,独立学院将成为实施本科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高等学校。虽然,独立学院正面临着从依托校本部办学转为独立自主办学。届时,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建立起高素质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目前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与普通高校的师资队伍有所不同,是由三部分教师组成的,即专职专任教师、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师资队伍又分三个层次,即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专职专任教师是既为我所有,又为我所用,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术带头人的聘用和培养问题,目前的高等教育公办体制和民办体制并存决定了,要引进普通高校在职学术带头人难度太大,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给与保障。聘用刚退休的学术带头人则是明知之举,他们既有学术的连续性、身体状况也能承受工作的负担,同时也没有年轻教师养家糊口的压力。独立学院可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使其身心愉悦地发挥余热,为社会、为培养人才做贡献。给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从课堂教学、科研、实验、师德等方面入手,引领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切不可把繁杂的行政事务压在他们头上,那将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独立学院还应扩大视野,选聘那些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人员和军事院校人才来校任教,经过短期适应性培养后,他们将很快成为独立学院的学术带头人。二是引进青年教师要注意学缘结构,防止“近亲繁殖”。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是指完成各级学历(学位)教育所毕业的学校,所学专业构成状态。学缘结构分两类:一类是广泛的学缘结构,即合理的学缘结构;另一类是单一的学缘结构,即不合理的学缘结构。我国普通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基本属于后一种,本校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占60-70%,在一些基层教学单位甚至出现“四世同堂”,人称这种现象为“近亲繁殖”。从遗传学的角度讲,人类近亲结婚极易导致遗传病的发生,同样,师资队伍的“近亲繁殖”也会导致“学术遗传病 ”的出现。尤其是把尊师与学术上的“言听计从”混为一谈,“近亲繁殖”是创新和发展的大敌,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明确规定“十五”期间优化高校教师学缘结构目标: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的教师,应占本专业师资队伍总人数的70%以上。虽然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必须处理好教师的学缘结构,校本部毕业生不超过30%为益。有的独立学院为了扩大学生就业率,大量留本校毕业生工作,即便是从事教辅工作也不可取。
专职教师是独立学院聘用两年以上的教师。他们大多来自校本部,是校本部的后备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骨干教师。虽不为我所有,却为我所用。教学效果好,深受师生的欢迎。他们来校任教解决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老的老,小的小”的状况,弥补中年、骨干教师不足的问题。独立学院也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使其在完成教学任务外,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诸如撰写或修改教学文件,适当地参加一些科研和教材的编写等工作,他们中年龄较大的教师,退休后可以根据该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情况选聘为专职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的情况相对复杂一点,但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悄然出现了“高校教师自由职业者群体”。随着教育体制多元化的不断深化,这支队伍将有增无减。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将他们组织起来,予以规范,并给些宽松的政策,对他们的业务提高、职称评定、甚至养老送终都统管起来,使之成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后备军。
4.转变管理理念是关键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经验表明了高等学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必须重视院校的管理工作。对于独立学院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是推进内涵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提高管理水平必须把转变管理观念作为切入点。
首先,从策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创新性的发展模式,要求独立学院的决策者必须从战略高度,从高等教育全局的高度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合理安排。目前独立学院的决策还普遍停留在策略或战术层面,关注具体事务性、形式性、表面性的工作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学院的长远发展问题,缺乏战略管理意识,没有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完善战略发展规划,而这些没被关注的或很少被关注的问题,从管理学角度讲,都是学院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独立学院主要是做好转制和教学工作专项评估的准备工作,应把转制、评估的准备工作与学院科学定位发展结合起来,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从重视数量的管理向重视质量的管理转变。独立学院的决策者应当清楚,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而且是更重要的发展。这就是说重视质量发展,办出特色是走内涵发展的核心。然而,目前的政策导向多是倾向数量和规模,而忽视了质量和实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例,常常关注专职专任教师的数量,满足于其开课的比例、甚至由此产生的办学效益,而忽视了教师梯队的建设,特别是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这显然与内涵发展是相悖的,必须着力解决。
第三,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独立学院的领导大多来自普通高校的离退休的院校领导,他们工作责任心强、办学经验丰富。也正因为如此,在工作中凭经验靠感觉的色彩浓厚,忽略了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办学体制上的差异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尤其是面对大部分刚刚走向管理岗位的年轻人,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规模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仅靠过去的经验是不够的,必须向科学管理转变,当务之急就是吃透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坚决地贯彻实施。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走内涵发展道路是独立学院转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独立学院增强办学实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内涵发展的关键是管理[N].中国教育报,2007-1-12.
[2]刘焕阳.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3]田建国.名校建设[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
作者简介:刘海涛,教授,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