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此。面积- 高程分析常被用于侵蚀地貌区的地貌发育阶段判定。本文以ARC/INFO 为平台,建立了基于DEM 数据自动提取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的方法,探讨了HI 与DEM 分辨率、分 析窗口之间的尺度效应。在分析了黄土高原HI 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揭示了侵蚀产沙和地貌发育 关系。研究表明:利用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出 处】
:
2007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此。面积- 高程分析常被用于侵蚀地貌区的地貌发育阶段判定。本文以ARC/INFO 为平台,建立了基于DEM 数据自动提取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的方法,探讨了HI 与DEM 分辨率、分 析窗口之间的尺度效应。在分析了黄土高原HI 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揭示了侵蚀产沙和地貌发育 关系。研究表明:利用100~1000m 等不同分辨率DEM 计算的HI 具有很好的稳定性,HI 对DEM 分辨率不具有依赖性;然而,利用200~5000km2 等不同分辨率的分析窗口所计算的黄土高原HI 值,表现出随着分析窗口的增大,HI 表现出按照乘幂函数关系下降的趋势。黄土高原HI 具有显 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即汾渭谷地、宁夏内蒙沿黄冲积平原等地堑凹陷区是HI 低值区,而黄土丘 陵沟壑区是HI的高值区;从基于50km×50km 分析窗口计算的HI 来看,黄土高原地貌发育处于 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3%、61.4%和37.4%,整体来看处于地貌发育壮年期的初期阶段,而黄土丘陵沟壑区有84.3%的面积处于地貌发育的壮年期;黄土高原丘陵沟 壑区HI 与输沙模数有着显著的正相关(r2 = 0.9236,n = 20,p < 0.001),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强度和 地貌发育过程关系密切。当前,黄土高原强烈的侵蚀产沙是其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的自然表现,并且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自然过程。近几十年在黄土高原广泛进行的水库、淤地坝等工程拦沙 措施是对黄土高原强烈侵蚀产沙非常必要的应对措施。
其他文献
根据1952-1985 年藕池河两个测站-管家铺站和康家岗站的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两站的水 力几何形态。结果表明就整个时段而言,管家铺站的b、f、m 值分别为0.112、0.298、0.589,说 明平均流速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最快,而河宽则相对慢得多;康家岗站b、f、m 值分别为 0.323、0.402、0.273,平均水深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速率最快,而平均流速最慢。如将该时期 分为195
为了揭示纵向岭谷区河谷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采用1:5 万DEM 图件,利用ARCGIS 软件提取研究区41 个河谷断面的有关基础数据,据此计算了河谷横断面的宽深比、半高宽深比、 断面面积、凹度、不对称系数及河谷纵剖面特征的指标。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北部河谷横断面的宽深比很小,其宽深比在4~16 之间,但沿流向往南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最大达到24。这是由 于北部的构造抬升作用强从而引起该区更强列的河
河相关系理论迄今总是应用于冲积河流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尚未应用在山地河 流等非冲积性河流的研究中。河相关系理论是否适用于非冲积性河流的研究?该研究选取滇西山地 河流,以怒江道街坝、澜沧江旧州和景洪、以及金沙江石鼓四个水文站的历年实测水文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上述四站有水文资料记载时段的历年及多年的流量~河宽、流量~水深、流量~流速关系,揭示 其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河相关系理论在研究非冲积
旗山断层为台湾南部主要构造线之一,由高雄县三民乡往南经甲仙、枋寮、旗山、至燕巢,全长约70 公里,位态大致呈东北走向,倾角向东的逆断层。1973 年于旗山断层附近曾发生4 次 规模3 或3 以上的地震,造成更新世早期之二重溪层发生微量变形(Hsiung and Lo,1973a,1973b)。高雄县南二高中寮山隧道穿越旗山断层,隧道北口出现严重龟裂现象,学术单位监测发现旗山断 层出现错动;每年水平
乌山顶泥火山自然保留区,是全台最大、锥状外形保留最完整之泥火山保留区。造就此区 泥火山的各项自然特性如水气成分来源、地下电性,喷出物有机成分与泥火山外形分类皆引起各 方研究兴趣。本研究以地面三维镭射扫描仪(3D Ground-based Laser Scanner)结合GPS静态观测试图 建立乌山顶锥状泥火山的数值模形,并探讨外形特徵与影响外形改变之因素。数值地形(Digital Terrain
根据洱海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元素、磁化率记录,对近8ka 来西南季风区洱 海古气候演化可以分为9个阶段,千年尺度上气候变化以暖干~冷湿交替为主。洱海湖泊沉积记 录古气候演化是全新世过去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洲季风变迁驱动的区域环境响应,暖干气候阶段西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西南地区的频率增加,西南季风路径偏向西亚、中亚和青藏高原西部;冷 湿气候阶段,副热带高压撤离西南地区,印度季风路径移向中国西南
为了解云浮地区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2005~2006年间采集了40场降水样品,进行了主要阴阳离子的测定. 结果表明,SO42-和NO3-是含量最高的阴离子,平均浓度依次为12.56μg/L和1.96μg/L; Ca2+和K+是含量最高的阳离子,平均浓度分别为5.26μg/L和0.96μg/L;Ca2+/(SO42-+NO3-)和(NH4++K++Ca2+)/(SO42+NO3-)的量浓度比分别为0
利用青藏高原沙尘活动高发区内十个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东北部、北部、西 部、西南部近40 多年来沙尘活动日数的演变规律及其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水量 等主要气候要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40 多年来,研究区域内十个站点的年沙尘活动日数、 年平均风速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平缓。沙尘活动日数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基本上是负相关
呼伦贝尔沙质草地现代风蚀坑主要包括平缓草地的简单风蚀坑、复合风蚀坑和固定沙丘的 简单风蚀坑三种类型。坑后积沙区植被出现明显的分带性,且随风蚀坑及其下风侧积沙体的形态、 尺度而产生变化。在平缓草地简单风蚀坑下风侧积沙体平面形态呈顺风向的舌状,由坑口至原生 草地,积沙厚度顺风向逐渐减小,依次出现沙蓬、冰草和百里香3 个植被带;平缓草地复合风蚀 坑后缘形成具有滑落面的大型流动沙丘,在沙丘背风侧沿顺风向依
通过野外调查测量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分布、形态特征、形态参数并根据不同发展阶 段的风蚀坑的形态特征的差异、形态参数间相关关系和回归曲线推断风蚀坑的形态演变和发育过 程、成因、生长规律。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风蚀坑形态特点、形态参数之间的控制关系和扩展模 式不同,各形态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幂函数拟合关系。平面形态总体上坑长发育速度最快,坑宽 和坑深则伴随着坑长的发育而增长,活跃发展阶段位于其次的是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