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中段前陆冲断带烃源岩演化史与油气成藏演化史研究

来源 :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大量的分析资料,结合该地区的实际的地质特征,利用野外露头剖面建立了烃源岩演化史和成藏史。研究结果表明:冲断带地层具有“早期沉积稳定、中期沉降剥蚀波动大、晚期剥蚀大”的特点;在成藏方面具有早埋藏晚生烃的特点;并总结归纳了四川盆地北部中段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模式:通南巴构造带上具有鼻状构造成藏、古风化壳成藏、储层裂缝成藏等成藏模式;预测在米仓山叠瓦状冲断带上具有下生上储、自生自储等成藏模式。综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米仓山叠瓦冲断带为有利勘探区。
其他文献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hen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TSR)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H2S与硫磺硫同位素、方解石与烃类碳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盐度、固体沥青S/C与O/C元素比和含硫有机化合物含量等各项指标综合分析后认为,宣汉-达县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了,TSR作用,具体表现为:①H2S的Δ34s值为28.94‰-29.72‰,属
车西洼陷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烃源岩,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原油类型主要为沙一类低熟原油和沙三类成熟原油,沙三类原油分布广泛,是区内主要原油类型,沙一类原油仅分布在南部套尔河等油田且数量和规模均较小。本文采用盆地沉降史和圈闭发育史确定成藏期次,主力烃源岩生、排烃期确定成藏期次,饱和压力确定油藏形成的时间,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油气充注时期等研究方法对车西洼陷油气藏形成期次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车西地
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参数已经成为研究油气运移的主要手段,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他们并非总是适用。根据胡状集油田部分原油色谱质谱测试数据,分析了源岩沉积环境、原油成熟度、生物降解作用等因素对吡咯类化合物的影响,讨论了吡咯类化合物运移参数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原油成熟度对吡咯类化合物含量及相对分布影响明显,源岩沉积环境对其有一定的影响,而生物降解作用对吡咯类化合物含量及相对分布影响很小。原油中吡咯类
油气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法已被用于确定油气成藏期的绝对年龄,并在油田勘探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有时根据这种方法确定的油气成藏年龄与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模拟结果有较大差别。本文以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为例,讨论了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龄资料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这项研究表明,对于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应用这项技术时对所测年龄数据的分析要谨慎,对年龄数据要进行必要的校正,并且综合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陆相坳陷型湖泊三角洲相低渗储层。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光衍射、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等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长2段低渗致密储集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成岩动力学及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是成岩演化过程中储层低渗化的内在规律和控制因素,得出以下认识:①以长石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矿物成熟度低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和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目前勘探成果显示,须家河组主力含气层位从前渊坳陷向前陆隆起部位具有逐渐变新的特点。为了探讨这种气藏分布格局的主控因素,进一步分析天然气的勘探潜力,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地质因素对天然气保存的影响。研究认为,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具有较好的盖层封闭性能,断裂对天然气保存的影响属于局部性的,而水文条件从总体上控制了区域油气的聚集与保存。须二
东河砂岩是塔河油田重要的储油层系,本文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岩心、野外露头资料以及物性和岩石薄片等微观资料,对塔河地区东河砂岩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河砂岩发育河控的朵状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以及滨岸的前滨和临滨砂体均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孔隙度分布主峰为10%-16.5%,渗透率分布主峰为(8-20)×10-3μm2),是塔河地区的优质油气储层。从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第一个世界级储量的大气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气藏的分布严格受储层的控制。储层具有埋藏深度大(>4000m)、深埋时间长(>150Ma)、成岩演化阶段高(晚成岩B~C阶段)、物性好(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迄今为止发现的物性最好的储集层)的特点。优质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石英含量、碎屑粒度)、异常高压、古地形、成岩作用、裂缝发育程度等因素的控制。石英含量大于90%、特别是大于95%时
深部流体中富含CO2,进入沉积盆地之后可与碎屑岩储集层相互作用,改变储层物性。利用压实成岩模拟装置,采用粒径为0.3-0.5mm的长石颗粒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注入CO2的模拟实验,并通过分析流体中的化学成分变化监测发生的化学反应,实验1历经250h。注入CO2后取样表明,Si、Ca、Na的离子浓度在注入CO228h后轻微下降,但在注入67h后,Si和Na的离子浓度上升,Ca的离子浓度下降,注入150
以博格达地史演化为主线,探讨博格达构造域成盆-成烃-成藏的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博格达构造域时空演化具有明显的分期性、分段性,其演化历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①泥盆纪-早二叠世西博格达为陆内裂谷阶段,东博格达经历泥盆纪-石炭纪裂谷演化阶段后于石炭纪末期裂谷回返形成褶隆;②晚二叠世-侏罗纪西博格达为裂谷后坳陷阶段,东博格达褶隆进一步隆升形成界山雏形。南缘进入弱压陷-挠曲沉降阶段;③侏罗纪末期-第四纪西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