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下肢血管病变在临床较多见,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预防诊治下肢血管病变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方法:对本院近三年随机就诊作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查472例结果作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为临床拟诊、怀疑或需要排除下肢血管病变者。一般数据:共检查656(人次);统计处理时,对一次或多次复查者均按1例统计,故实际检查472例。男性233例,女性239例,男:女=1:1.02。受检者年龄16-92岁,平均年龄64岁。仪器:GE LOGIQ 9、GE LOGIQ 5彩超诊断仪,M12L、12L线阵高频探头,频率9-14MHz,根据下肢软组织厚度选择适宜频率探查。作常规下肢动、静脉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及多普勒频谱检查。观察血管走行、管壁及管腔内异常回声、多普勒血流信号、方向、多普勒频谱形态、测量流速等。11例作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结果:检查下肢动脉164例,下肢静脉308例。正常144例,异常328例。正常:异常=1:2.8。1.动脉病变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占比例最高,共检出141例,占85%。超声所见病变:为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包括: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形成(包括硬斑及软斑)、不同程度管腔狭窄、动脉血栓、动脉瘤形成、动脉频谱形态、流速异常等。密切相关的常见原发/伴发疾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多患有前述一种或多种病症,以高血压、糖尿病居首位。动脉硬化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年龄越大,患病者所占比例越高。本组70岁以上204例,仅28例基本正常。5例动脉硬化导致重度狭窄致肢体远程足趾缺血,发生溃烂、坏疽,后作血管DSA与超声结果相符,3例行血管介入术,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患肢血供改善,足趾缺血溃烂明显好转,新生肉芽组织形成,远期疗效乐观。动脉其它病变:动脉炎8例、动脉瘤3例(股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皆为吸毒注射所致)。动脉其它病变检出例数少,发病年龄偏低。2. 静脉病变308例;静脉病变种类: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并静脉曲张103例,以女性患者比例较高,为69%。深静脉血栓,71例,年龄分布范围较广,年龄最轻者23岁,最长者92岁。常见相关因素有高脂血症,肥胖,久坐、长期卧床,妊娠、外伤、肿瘤侵犯下腔静脉、髂血管等。其它静脉病变:静脉炎5例、静脉瘤3例。3.动静脉混合病变:动静脉5例,皆属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均为检查静脉时发现。讨论:资料表明澳门地区下肢血管病变种类较多,基本涉及常见的动静脉血管病变,需说明,本组资料来源为随机就诊病例(非普查数据),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澳门地区下肢血管病变的状况,俱有相对局限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能发现的血管病变基本涵盖了常见的动、静脉血管病症。目前应用高频超声探查技术,取其细微分辨率高的探查优势,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频谱分析,显著提高了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随着高分辨率彩超仪功能能不断更新完善,对下肢血管许多早期细微病变如血管壁IMT轻度增厚、微小斑块形成(直径≤1mm),内膜软斑(DSA难以发现)、小的附壁血栓、小的动静脉等都能发现。CDUS检查方便快捷、图像直观清晰、无创、无需造影剂、可获得二维及CDFI、多普勒频谱等多层面丰富的声学影像信息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大大提高了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日益得到临床的信赖和认可。CDUS还可观察血管与其毗邻软组织如肌肉、肌腱、滑膜、淋巴结等病变(DSA则不能分辨,此点优于DSA),对鉴别诊断极有帮助。14例临床怀疑深静脉血栓者经检查为胭窝的囊肿、积液、血肿压迫胭静脉而明确诊断。CDUS对下肢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准确性在这些方面不亚于血管造影技术。近年来CDUS在本院基本取代了下肢静脉造影,同期仅05年作下肢静脉造影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也有局限性,如不能显示下肢血管走行全貌,对深在穿行于骨间隙的血管则难以显示等,这些方面DSA俱有优势,特别对于下肢血管介入治疗非其莫属,本组11例下肢动脉重度狭窄致肢体末端缺血溃烂坏疽,作血管DSA与CDUS基本相符,遂行血管介入术,内膜旋磨、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9例缺血明显好转,新生肉芽组织形成。远期疗效乐观。CDUS与DSA二者结合应用,优势互补,有助于下肢血管病变诊断治疗。CDUS对于诊断下肢动、静脉血栓尤为重要,因其起病急骤,合并症严重,下肢动脉血栓可致肢体缺血性坏疽,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皆亟需临床及时治疗,急诊彩色多普勒检查可快速明确诊断,为临床施治提供帮助。CDUS可重复多次检查,追踪监测血管病变治疗效果及转归,这是血管造影难以达到的。CDUS实用价值是肯定的。结论:鉴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所俱备的诸多优点,谨认为应作为诊断下肢血管病变常规首选的检查方法。